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

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

作者: 觉慧了悟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20:11 被阅读193次

    《阿毗达摩讲要》

    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 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

    阿毗达摩的特点

      当我们了解了经教与论教的侧重点之后,接着再来学习阿毗达摩的特点。

      阿毗达摩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系统地分析诸法

      阿毗达摩将诸法进行分门别类,把经藏里佛陀所讲的错综复杂的诸法很有系统地统合起来,条理很清晰。比如将诸法分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乐相应法、苦相应法、舍相应法;果报法、业法、非果报非业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等等。

      第二,把一切法分析至最基本的单位

      这一副身体依阿毗达摩来说只是一堆色法而已。这一副身体,从构造上可以分为头、躯干、手、脚,脚又可分为脚掌、脚趾、脚踝等。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身体分为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骨髓、肾,心脏、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鼻涕、关节滑液、尿。在阿毗达摩里就没有这些组合的概念了,而是把所有的色法分析至最小单位——色聚(rūpakalāpa)。但色聚还是概念法,还可以继续再分。色聚最少有八种最基本的色法,这些以后会进一步说明。

      讲到心,比如说“我现在很开心”,或者“我现在感觉到很伤心”,这些都属于一般的语言。从阿毗达摩的角度上来说,在一弹指间或一眨眼间,就已经有几万亿个心生灭过去了,而且每一个心识剎那都有心和许多心所同时执行各种作用,所以并没有所谓的一种“心”叫“开心”或“伤心”。平时我们感觉好像能够同时看、同时听、同时想,就像现在坐在这里听课一样,感觉是看、听、想同时在起作用。但是依照阿毗达摩的方式来分析,这已经涉及到不同的心路:能看的是眼门心路,执行的是看的作用;能听的是耳门心路,执行的是听的作用;能想的是意门心路,执行的是接受、分析、理解等作用。由于这些不同的心路生灭很快,我们才感觉好像它们是在同时发生一样。所以阿毗达摩把一切法、把名法和色法分析到最小单位。这个是阿毗达摩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整理诸经中的各种佛学术语

      在经藏中,佛陀因材施教、因病施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说法,佛陀会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东西。

      比如,佛陀在经教中讲到“智慧”,“智”是一个名词,“慧”是一个名词,三明的“明”也是智慧;四神足中的“观”神足也属于智慧;慧根、慧力中的“慧”也属于智慧;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也属于智慧;八支圣道里的“正见”也属于智慧。但是在阿毗达摩中,把这些相同性质的名词都统称为“慧根”(paññindriya)。

      又好像经藏里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贪”,比如说:追求欲乐的叫“欲贪”(kāmachanda);对生命的贪爱叫“有爱”(bhava taṅhā);对断灭的追求叫“无有爱”(vibhava taṅhā);对男女的情爱叫“爱情”(pema);一般的贪婪叫“贪爱”(abhijjhā);贪染叫“爱染”(rāga);更强的贪爱叫“执取”(upādāna);一般的贪爱叫“爱”(taṅhā)。爱又可依其所执著的对象分为不同的爱:对于颜色、形象的贪爱叫“色爱”(rūpataṅhā);对于声音的贪著叫“声爱”(saddataṅhā);对气味的黏著叫“香爱”(gandhataṅhā);对味道的黏著叫“味爱”(rasataṅhā);对舒服、柔软、温暖等触感的黏著叫“触爱”(phoṭṭhabbataṅhā);对于观念、信仰等的执著叫“法爱”(dhammataṅhā);对色界生命的贪著叫“色爱”(rūpataṅhā),对无色界生命的贪著叫“无色爱”(arūpataṅhā)等等。所有这些在经藏里用种种不同方式表达的“贪”,在阿毗达摩里只是指一个心所——“贪”(lobha)。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总结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经藏中,佛陀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东西,而阿毗达摩则把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并用一个精准的术语来表达。这是阿毗达摩的第三个特点。

      第四,用二十四缘统摄一切法

      阿毗达摩七论中的最后一部论《巴他那》列出了二十四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等等。用这二十四缘把所有的究竟法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阿毗达摩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系统地分别诸法,把在经教里讲的诸法进行分析。前面几部论主要是分析法,比如把人分析成最基本的单位:名法、色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属于分析法。但如果只是分析却没有统合的话,就会像一盘散沙,使人感觉它们之间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巴他那》再用组织法,把这些已经被分解到最小单位的诸法进行组合、统摄,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名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共有24种,即二十四缘。“缘”的意思是任何事物产生与存在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不可能没有条件,它们与它们周围的任何一样东西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缘”,这二十四缘就是《巴他那》所讨论的。法与法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是无论多么复杂,它们其实还是一个整体。这是阿毗达摩的第四个特点。

      

    四种究竟法

      阿毗达摩的特点之一是分析诸法。分析诸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把一切诸法分为四大类。哪四大类呢?

      第一,心法(citta)。

      第二,心所法(cetasika)。

      “心所”是什么意思?“心所”的意思是“属于心的”、“伴随着心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心的”。如果说“心”是主人的话,那么“心所”就是心的随从、部下。心与心所合称为名法(nāma dhamma),用现代的话来说,即:一切心理现象或精神现象。

      第三,色法(rūpa)。

      色法是什么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物质现象。

      心法、心所法及色法构成了我们这个世间,称为“有为法”。为什么称为“有为法”呢?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经过造作的,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够产生、存在的。请问一下大家:世间上有没有一样东西是不需要条件就能产生和存在的呢?(答案:没有。)对!凡事都必须依赖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存在,称为“有为法”(saṇkhata dhamma)。因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有个产生、存在的过程,然后必然会灭去。有生灭的现象称为“行法”(saṇkhāra dhamma),所以佛陀经常说“诸行无常”(Sabbe saṇkhārā aniccā)。

      有为法不外乎物质现象与心理现象,换而言之,就是身心现象。如果用阿毗达摩的语言来说,就是名法跟色法。大家可不可以说出除了物质和心理现象之外,还有没有第三种现象呢?没有!因此,世间离不开这些,佛陀只着重在说身心现象,因为我们要解脱就是解脱这副身心、这堆名色法,因此佛陀着重在讲我们的身心,讲名色法。

      第四,涅槃(nibbāna)。

      除了有为法之外,还有一种究竟法称为涅槃(nibbāna),或者称为无为法(asaṇkhata dhamma)。无为法的意思是非因缘造作之法,它是不依赖任何条件产生和存在的,称为无为法。无为法只有一种,就是涅槃。

      从下面开始一直到学完这个“阿毗达摩”课程,其实都是讨论色法,讨论心所,讨论心;而涅槃是需要证明的,不是用来讨论的。我们之所以要讨论心、心所及色法,是因为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分析、了解这个世间。

    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学习阿毗达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习阿毗达摩有什么用呢?

      第一,系统地了解佛陀的教法

      阿毗达摩非常系统地组合、分析、整理佛陀的教法,学习阿毗达摩就可以达到完整、系统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保证,只要大家很认真地听完整个课程,直到把整个课程学完了,你将会对佛陀的教法很有系统、很完整地把握。当你学习完“阿毗达摩”之后,你已经对佛法有了整体的概念、严密的思惟方式,你再去看经典时,将会觉得很容易,不会觉得经典中的术语很复杂,不会给很多名相搞混淆。

      第二,超越一切世间学科

      如果我们学了阿毗达摩之后,会发现佛陀的教法其实超越一切的世俗学科。我在这里讲一个故事,不久前我和一位医生讨论有关基因(gene)的问题。科学家发现基因只不过是一百来年的事情,特别是最近二十来年,基因的研究得到很大的突破,我们人类的许多疾病都可以从基因结构的排列方式中找到原因。例如有些人患了骨癌、得了肺癌等,如果从传统医学来看,会说是吃的食物、生活环境、水质等等因素造成的;但是从基因学来说,其实基因的结构已经显示出这个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了。有些人的基因结构显示他可以活得很长命,有些人的基因显示他将很短命,这些也和基因有关系。和这位医生在讨论基因的时候,我想在阿毗达摩里面,基因不就是业生色嘛!因为根据阿毗达摩,色法的成因有四种:(1)业生成的色法;(2)心生成的色法;(3)时节因素造成的色法;(4)食素,即食物的营养造成的色法,称为食生色。我们的物质身体的来源有这四种。

      其中的业生色是由我们过去生所造下的“令生业”(janaka kamma)产生的,它基本上可以决定我们的长寿、短命,容易得什么病,甚至发生意外,比如车祸等一些偶然的事件导致他的生命中断。令生业在我们往生的那一剎那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下一生。如果用传统的科学来解释,会辩解说这些现象纯属偶然,是无法预料的,会说因果业报是迷信。但是在基因被发现的现代,可以证明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了,这些只不过是业生色。

      100多年来,西方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例如弗洛伊德(Freud)学说的梦的解析、人的潜意识,还有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法、催眠等等,其实这些在阿毗达摩里早已经有答案了。那些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研究出来的结果,正是支持阿毗达摩的看法,只不过是他们用现在的语言与方式来解释阿毗达摩而已。还有临终经验学,也就是有些人死了之后又复活过来,他们会描述在死后所经历的一些现象。但是当我们学习阿毗达摩,在“离心路”的那一部分将讲到,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会看到哪些影像、哪些境相,体验到哪些东西,早已经有清楚的解释。

      无论是物理学、心理学,或者现代的人体科学,都是近几百年才发展出来的科学,但是佛教对身心研究的这门学科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了。科学家们所研究的都只不过是事物的现象,但是佛陀直接指向我们身心的本质。我们甚至可以说:世间学科所分析的几乎只停留在事物的表相。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先持保留态度,等学完阿毗达摩之后再去对比,再得出结论,看到底是不是,到时你们自己心中就有答案了。无论世间的科学怎样发展,它都可以反过来证明佛学,但是佛教并不依赖世俗的科学而存在;无论世俗的科学(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等)怎样发展,都是围绕着物质现象转,在身心的表相上做文章。

      而我们学习阿毗达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多一份知识,不是为了增长世智辩聪,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很聪明。有些人学了太多的知识就喜欢跟这个人辩论、跟那个人辩论,自以为是。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佛陀教导阿毗达摩的意义、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我们超越自己的身心,断除烦恼,究竟灭苦!这才是学习阿毗达摩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阿毗达摩”超越一切的生命学科;学习阿毗达摩不只是为了了解生命,更重要的是为了超越生命!

      第三,明辨善恶、是非

      学习“阿毗达摩”之后,能够明辨善恶、明辨是非、明辨正邪。有一位北传法师学“阿毗达摩”很认真,也学得很不错,他说曾听一位有名的法师说:“所谓的善恶并没有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衡量善恶的标准也不同,所以善恶很难有个标准。”听起来好像真的有道理。然而,当你学了“阿毗达摩”之后,就会很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阿毗达摩很清楚地把善恶的标准告诉你,不会似是而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很清楚!“阿毗达摩”会告诉你业果法则,也就是因果律。因果法则并不会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而改变。你造下的业,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不会在这里是善,到那边又是不善,是正是邪,了了分明!

      当你学了“阿毗达摩”之后,你会很容易辨别哪些是邪门外道,哪些是旁门左道,它们到底是不是佛陀的教导。假如有一个人跟你说:这是某某大师、某某上师说的法,如果你已经学了“阿毗达摩”,你就有一把尺子能够自己去衡量是与非、正与邪。阿毗达摩并不会直接告诉你说某一种法是正法、某一种法是邪法,它只是给你一把尺子,你自己去衡量。为什么呢?因为阿毗达摩直接指向我们的身心深处,就像一把利剑直接去捅你的烦恼,而且一捅就捅到烦恼的最深处。到时,那些法与非法、正法与邪法,你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如果我们想要明辨善恶、明辨是非、分清正邪,学习“阿毗达摩”不愧是一种简单又直接的方法。

      第四,生活中的应用:去恶修善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阿毗达摩”有很多名相、术语,会学得很头痛。当我们学了“阿毗达摩”之后,会发现“阿毗达摩”其实是拿来用的。一旦我们学到心法、学到八大善心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在日常生活上。

      学了“阿毗达摩”,即使不是用在禅修,只要掌握它之后,我们在平时做任何事情,乃至在工作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运用,因为“阿毗达摩”教导我们善心、不善心是如何产生的,教导我们要如理作意。你为什么会有贪心?为什么会生气?“阿毗达摩”会告诉你,贪与不贪、生气与不生气是在哪个地方转换的,然后你直接去找它的根源,善与不善心是可以转换的!学了“阿毗达摩”之后,你可以转自己的心,可以很快地将心转换。

      根据阿毗达摩,产生善心与不善心的关键在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也就是在确定心里面的作意心所。比如在开车时遇到一个十字路口,你的方向盘是摆左边还是摆右边,摆左边是不善,摆右边是善,你一学了就很明白自己的心是摆左还是摆右。

      我们学习了“阿毗达摩”可以直接运用在生活上,让我们的心更加清凉、更加平静,更能聚集善法,同时也帮助我们去除种种不好的情绪、不良的心理因素。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阿毗达摩在缅甸的普及性。

      当代缅甸有一位著名的大长老叫马哈甘达勇西亚多(Mahāgandhayung Sayadaw Bhaddanta Janakābhivaṃsa, 1900-1978),他写了一系列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人士的有关“阿毗达摩”的书。有些书是普及性的,就算一般的老百姓都可以学习。只要认得字,看得懂缅文,就能够看懂。有些书是针对刚刚出家的小沙马内拉(sāmaṅera)的入门书。有些书是针对想要进一步提高的读者。还有些书是很高深的,专门针对那些在寺院里攻读教理、准备参加“阿毗达摩”会考的比库的。

      有一次我因事到了仰光,一天下午大概是四点多,我到世界和平塔去礼佛,塔对面就是“国际上座部佛教大学”(ITBMU)。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我看到很多年轻人手里拿着书本从一栋建筑里走出来,我问身边的净人:这些人在做什么?原来他们刚上完“阿毗达摩”课。

      在缅甸,学习阿毗达摩非常普及,这是他们的传统。有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开设的学习班。我和净人聊了起来,他是一位在家人,但也参加过好几期“阿毗达摩”的课程。

      我在帕奥禅林的时候,有一天到一位长老的孤邸(kuṭi)用餐。那时有几位居士拿着食物到长老那里做供养。做完供养之后,根据上座部的传统,我们会给施主们随喜,随喜他们的功德,做一些简单的开示。之后,那位长老拿了几片帕奥西亚多的开示CD给那些居士。我们知道帕奥西亚多讲经会使用很多阿毗达摩的术语,因为都是直接导向禅修的。那时我问那些居士:“你们听得懂帕奥西亚多的开示吗?”对方大多数是女的,她们回答说:“听得懂。”我感到有点惊讶,再问:“你们听得懂?这些是讲阿毗达摩的!”她们说:“听得懂。”从这个例子看来,在缅甸这个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国家,“阿毗达摩”是很普及的。

      第五,培育观智,究竟灭苦

      然而,阿毗达摩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断除一切烦恼,灭除一切苦。要怎样才能灭除一切苦呢?根据阿毗达摩,唯有通过道智,也就是圣道才能够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必须修行,必须修维巴沙那(vipassanā,也音译为观)、培育观智。什么是观呢?就是观照一切名法和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称为“观”。阿毗达摩讲到的不外乎是心法、心所法及色法,这些属于分析法。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们都是有为法,都是行法,它们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佛陀教导阿毗达摩,讲心法、心所法、色法,不只是让我们懂,而且要让我们去观照它。佛陀把贼指出来,还教我们如何把贼抓起来。怎样抓贼?要用智慧的绳子把它捆绑起来。因此,佛陀教导阿毗达摩的目的是为了教导我们修观,修观是为了断除烦恼。

      佛陀讲经说法是不会没有意义的。佛陀对伍巴离尊者的教导就提到这一点。有一次,伍巴离尊者来到佛陀的地方,礼敬佛陀之后,向佛陀说:“尊者,愿跋嘎瓦为我略说法要,我听了跋嘎瓦所说之法后,将独自远离,住于不放逸、热心、自励。”

      于是佛陀对他说:“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

      什么意思呢?我们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要知道这个是不是正法,那么就看它是否能够断除烦恼,是否能够灭苦。如果不能的话,它就不是佛陀的教导;如果可以断除烦恼,可以灭苦,那就是佛陀的教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f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