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康熙皇帝到康熙大帝

从康熙皇帝到康熙大帝

作者: 潇潇雨声 | 来源:发表于2022-04-17 06:58 被阅读0次

    前面我们讲到鳌拜张扬跋扈,康熙对其已经恨之入骨,但康熙知道鳌拜的眼线遍布,势力无边。康熙这位少年天子是如何制服鳌拜的呢?鳌拜按罪当斩,株连全族,康熙有没有将鳌拜斩首?除掉鳌拜后对于康熙王朝更大的考验是什么?清初时期的三大藩王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势力?又给清王朝带来怎样的威胁?八年撤藩战争结果如何?从康熙皇帝迈向康熙大帝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01

    康熙智斗鳌拜

    康熙虽然是皇帝,可是一点也不能随心所欲。鳌拜是四位顾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而且他是一名武将,为人飞扬跋扈,压根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非常憋气。

    少年康熙

    可是他不能像一般的孩子那样受了委屈就要发脾气,因为他知道自己连闹脾气都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会有危险,因为在他的周围布满了鳌拜的眼线,所以康熙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忍耐,并在忍耐中想办法、等待机遇。

    康熙六年七月,也就是在康熙14岁时,他宣布亲政,鳌拜日益成为皇帝掌权的障碍,他亲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铲除鳌拜。

    康熙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下,开始笼络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等一批年青的满洲贵族,孤立鳌拜。康熙派索额图帮自己挑选一批善于摔跤的少年在宫中担任侍卫,康熙就与他们天天练习布库戏,布库戏其实就是摔跤。鳌拜进宫时,看到这些少年在御花园里摔跤,只认为是因皇帝还小,找一帮孩子们互相闹着玩取乐,没加防备。

    鳌拜

    鳌拜是怎么被少年康熙擒拿的呢?康熙先是调开了鳌拜的左膀右臂,单独召见鳌拜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并未觉出有什么异常,就像平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进了宫。刚跨进门槛,康熙皇帝一声令下,一群身手矫健的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擒拿。然后公布鳌拜的三十条大罪。

    是不是觉得14岁的康熙非常智慧呢?鳌拜按罪当斩,株连全族,但最终,鳌拜被关进大牢并没有被当斩,这是为什么呢?康熙念其是三朝元老,一生几十次征战,一身的刀疮剑疤,康熙免其死罪,终身监禁,让他在痛苦与郁闷中慢慢死去。清除了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因素,康熙皇帝真正掌握了清朝大权。

    鳌拜团伙铲除了接下来的康熙要做什么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铲除异己,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强大繁荣的大清帝国。

    02

    削藩是康熙集中权力最重要的一招,清初时期有三大藩王,他们是谁呢?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和平南王尚可喜。他们三位都是投降清军的明朝将领,在灭掉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清朝为了酬谢他们就被封为异姓王,每个人都有一块领土。

    靖南王耿仲明(耿精忠的孙子)驻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合成三藩,藩,就是指王国领地的意思。

    三藩的存在就好比是国中之国,对中央集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其中平西王吴三桂实力最为强大,吴三桂在清朝灭大明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也最大,他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才使清军顺利入关,并且吴三桂追到缅甸捉住并杀掉南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桂王。

    吴三桂手下有十万关宁铁骑,而且还都是他亲自率领过的,战斗力极强。

    吴三桂不仅仅懂军事,而且懂政治,他结党营私、征税开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

    三藩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而且国家每年还要出巨额的军费来养三藩,这岂不是养虎为患?

    吴三桂也知道清朝皇帝对他是戒心的,可是他想试试看,如果自己提出年老退休,皇帝是假意慰问挽留呢,还是真的会撤掉他的王位?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请求撤掉他的藩王之位,他要回乡养老。当然他的真实本意是要让康熙挽留他。

    平西王吴三桂剧照

    但是让吴三桂意想不到的是康熙竟然真的要撤掉他的藩王之位,而且还要三藩一起撤。

    手中握有十余万大军的吴三桂终于举兵造反,为了激起汉人对满清的仇恨,他大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他还亲自带人到南明末代皇帝桂王的坟上大哭一场,别忘了杀死桂王的人正是吴三桂他自己。

    吴三桂被分配在云南,经过十年的沉淀,势力越来越大,而满清在打败明朝的时候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并且成立清朝后八旗军沉迷安逸,从原来的的箭无虚发到现在箭箭射空,之前马背上磨砺出来的锐气早已消磨殆尽。吴三桂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信心大增。吴三桂还联合耿精忠、尚可喜一起造反。三藩之乱以及撤藩战争由此打响。

    吴三桂的军队非常英勇,打得清军节节败退,吴三桂的军队拿下湖南湖北,一直打到长江南岸。而耿精忠的军队也拿下赣、闽、浙。

    吴三桂不仅联合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一起造反,而且鼓动封疆大吏也一起造反,其中就包括驻守西北的王辅臣。如果王辅臣南下一起造反,那么西北空虚,动摇国之根本。

    这时,朝堂上,以索额图为代表的反对撤藩的大臣就主张把原先主张撤藩的大臣杀头,以稳定局面。但康熙帝却坚定地坚持,三藩一定要撤,而且是一起撤,必然撤。

    清朝大为慌张,但是康熙却并不慌张。他一面告诉敌人,凡投降的一律既往不咎;一面用大军攻打三藩。王辅臣果然归顺朝廷,后来其中两藩也投降了,他们反过来攻打吴三桂。

    撤藩战争,整整打了八年,康熙20年,也就是1681年,清军攻占了云南,打垮了吴三桂。三藩之乱终告平定。三藩之乱,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破坏,但战争结束后,清王朝实现了统一,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已经形成。

    03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此时除台湾以外的全国大陆基本统一,只有台湾继续孤悬海外,不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元代,元朝政府就在澎湖列岛上设置了巡检司,明朝末年,海商集团首领郑芝龙盘踞台湾中南部,并设置官职对台湾军民进行管理。1628年,郑芝龙就抚于明廷,离开台湾,但当时的明政府并无在台湾设官治理的计划,遂给西方殖民者以可乘之机,竟令台湾岛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明朝灭亡后,清军南下,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继续抗清。顺治末年,伴随着抗清运动的失利,郑成功又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并以此为基地,继续高举抗清大旗,不断攻略东南沿海,甚至迫使清廷“迁界禁海”,从而使台湾问题真正进入清廷决策层视野。

    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最终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为什么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难度极大呢?十七世纪时的荷兰无论实力还是国际地位和现在的美国差不多,他们的海军和船队遍布世界各大洲,鼎盛时期荷兰的海军舰只超过英法两国海军的一倍,在商业、海洋和海外殖民掠夺上拥有绝对的霸权,具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1624 年,荷兰趁明朝内乱,强行侵入我国台湾,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台湾岛上的人民进行殖民统治。东印度公司虽然是公司的名义,实际上是荷兰海外殖民掠夺的工具,背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

    大陆是大清王朝,而台湾被郑成功收复,仍是大明王朝的,康熙皇帝将会如何实现一个大一统国家呢?     

    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接了班。清廷也曾派人前往厦门招抚郑经。在局势稳定后,郑经表示要学朝鲜那样做个藩属国。清廷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双方爆发了战争,清军攻占了厦门,一度扫清了郑经在沿海的据点,随后,清廷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前往征剿郑经。

    收复台湾时,康熙为什么启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说收复台湾非施琅莫属,施琅是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施琅擅长水战,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濒临大海,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弄潮儿,施琅年少时,就加入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队伍。从海盗到招安,施琅说得上久经战阵。清朝当时几乎没有像样的水师,而“浪里白条”的施琅,熟悉海洋的天时地利,非常善于海上作战。

    第二、施琅知己知彼。在郑芝龙的队伍里,施琅堪称老资格,他参军早,久经战阵。可以说对郑芝龙的队伍简直是了如指掌。说起老资格,按照《孙子兵法》所言,打仗最讲究的就是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先胜后求战,从而百战百胜。有句话是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最了解你的人,更何况施琅背靠清朝,有志于此。

    第三、施琅志在于此。在台湾回归的问题上,施琅是当之无愧的一贤。有志者事竟成!施琅有一个梦,那就是收复台湾统一祖国。施琅曾经三次上书说明台湾的重要性,可护守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而东南沿海的这些省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沿海稳定才能保证国家财政税收的稳定。如果为外国人占领,必然后患无穷。

    施琅为了收复台湾,遭到了很大阻力。施琅是贰臣(封建时代指前朝官吏投降新朝后继续做官的人),有鳌拜的阻拦,不仅他建议石沉大海,就是他福建水师提督(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也给罢免了,在北京整整待了13年。不过,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反而时刻关注东南局势。这就是所谓的“有志之人志不移”。

    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让全国重新统一。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奠基者清圣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称传奇。他智擒鳌拜、他勇平三藩、收复台湾、驱逐罗刹、亲征噶尔丹!收复台湾那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

    这时候北部边境的蒙古沙俄势力却趁着大清撤藩,收复台湾,无暇顾及之际而一再进犯大清。那么康熙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下次再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康熙皇帝到康熙大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ff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