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期读过的并不算多的书籍,发现是一本叫做《无后为大》的书带给我的影响最深。作者关军在书中较完整地阐述了他不生孩子的原因以及对生育的看法。
无后为大,不可造次我原以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结婚、生子的人生过程,没有这些过程就是不完整的、就是奇怪的。看完书后,我最首先认识到的是:生育,原来只是人生的一项选择题,而不是必答题。同时,我对“丁克族”的看法完全改观,深深认同不生孩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本书,或者更直接地讲,是书中所传递出的丁克观念,对于我来说,它的价值并不是到底生不生孩子的结论,而是我因此开始深入思考之前没想过的问题,观念得到了刷新和进化。
我有资格教育孩子吗?
有了孩子,教育是摆在父母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市场上的教育类书籍和才艺培训班多如牛毛,折射出许多父母们“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的殷殷期待。
本书中指出了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深有同感,同时开始默默观察周围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渐渐地却对自己能否做好母亲这个角色越来越没信心。
举一个前几天的例子,我和同事作为导游带亲子家庭出去游玩。在车上时,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玩手机,再不听话等会儿工作人员会把你手机没收掉。我正想该怎么劝这孩子,正埋头在手机上看小说的同事忽然站起来对着那孩子大声且严肃地说,对!在车上是一定不能玩手机的!非常伤眼睛!说完她坐回座位上继续看手机了。我顿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她自己也是母亲,我能想象她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你自己都玩手机,为什么我不能玩?
我相信,言传不如身教,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先是那样的人。如果我自己连最基本的在车上不看手机、吃饭前洗手、过马路不闯红灯都做不到,我有什么资格去这么教育我的孩子?我自己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有什么资格教育我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该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我有什么资格教育我的孩子“做完作业了才能出去玩”?每天下班后我看电视、打麻将、嗑瓜子聊天,我有什么资格教育我的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后还要看课外书、上各种辅导班?……
所以,最应该教育的人是自己吧。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来投资自己,尽量挖掘自己的潜力,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用“为培养孩子牺牲自己的前途”之类的说辞,放弃自己的成长之路,以掩饰自己的无能。
你为什么不和别人一样?
当我尝试思考着去做一个丁克,很多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
宣布做一个丁克,无疑会引起亲戚、邻居异样的眼光和无休止的评论。同时,还可能要面对父母气急败坏的质问:“别人都生,为什么你不生?”
其实,不只是做丁克,只要你想按着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又恰好和大多数人走的路不同,你就要做好面对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心理准备。
关键是,为什么我们要和别人一样呢?别人都上大学,我也上大学;别人都考公务员,我也考公务员;别人都结婚了,我也赶紧结婚;别人都买车买房,我也买车买房……我们做出每一个人生选择的依据难道就是别人?
别人都那么做,但我不必跟别人一样。如果为了别人的不值一文的认可,就要放弃自己的人生选择权,那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决定不再为别人的评价而活,我只为自己而活。即使我生孩子,那也一定是深思熟虑周全准备后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别人都生了。
没有孩子,老了怎么办?
没有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了以后,行动不方便,经济也没有来源,该怎么生活?万一摔倒或突发重病,谁来照顾?没有儿孙绕膝,孤单怎么办?
能考虑到几十年后的这些问题,当然很好,但是,不该把这些问题的解决答案,都指向一个人——我们的孩子。
其实,就算有了孩子,这些问题也未必能解决。暂且不用预测未来,看看现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便可知一二。
我们之中能有多少人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日日悉心照顾?离家远的,甚至要花费若干天才能回到家中。万一父母有了突发状况急需照顾,还有时间等你乘汽车、动车、飞机赶回来?
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交流的质量更不好说。如果连父母不会用智能手机、多教几遍都嫌烦的话,父母还能指望从儿女身上获得更多的情感慰藉?
再说说经济。年轻人,在大城市拼搏,微薄的工资交完房租水电就所剩无几;中年人,要还房贷、还车贷,还要交孩子的各种辅导班学费。有的尚不能自给自足,甚至要啃老,还谈何养老?养儿防老,已然成为一个伪命题。
所以,我不该把我后半辈子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更不该将养老的压力转移到别人身上。我必须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养老问题。储蓄、投资,给自己存尽量多的养老金;掌握生存技能,最好退休之后也能有经济收入;锻炼身体,减少疾病与疼痛;培养兴趣爱好、结交同年龄伙伴,自得其乐安享晚年……
我不敢断言我的未来一定没有孩子,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使我获益良多。最重要的是,我逐渐明晰自己的人生态度,有孩子或者没有孩子都不能改变它: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有权且应该选择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并为自己的人生负全部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