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孟子这本古籍,从中得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启示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对于孟子的学习,我们分成了3个大板块,分别是人性本善论、修身、以及政治学。这三个方面,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值得去体味的地方。
首先我想说的是性善论。在刚刚开始学习孟子的时候,我坚持的是中性论,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没有善恶,是空空一张白纸,上面画天使就是善,上面画魔鬼,就是恶。我不仅对告子的观念深信不疑,还对着三字经产生了怀疑,可是孟子就是孟子,他在与告子的论辩上先退一步,总是先承认对方的观点,而后抓住对方逻辑中的漏洞,一击制胜。并且,孟子还善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不是老套的给你讲道理,而是在一个个平常的事例中,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把道理说了出来。例如:在《人性向善,犹水就下》中,孟子巧妙通过告子的论据“水”证明了自己“人性本善”的观点。又例如:在《食色,性也》中,孟子通过“白马之白”与“长马之长”证明了“仁内义外”的观点。
那么孟子的人性论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首先,孟子的人性论中首次以生物性与人性来区分“禽兽”“普通人”以及“君子”,这也是他人性论的一个根基。
这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
接下来,我想谈谈孟子中的修身对我的影响,在学习孟子之前,我对“君子”“大丈夫”的理解仅限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句子,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君子”。可事实我大错特错,君子的定义在孟子那里是很高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一出来,就把我惊住了,虽然在初一学过这句话的意思,可在孟子课程中读到这句话,心中就有一种激动与震撼。孟子对于大丈夫的标准是多么高啊!这是孟子第一次提出大丈夫的概念,这三句话,看似笼统,实际它已经十分精确的提出了“何为大丈夫”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今天依旧适用。
《孟子》中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间接的提出了君子在遭遇困难时应具备的素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注意,这里“增益其所不能”的前提是“动心忍性”。如果在经历磨难后,你倒下了,也就不存在什么“增益其所不能”了。那么你经历的磨难,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作“威武”呢?
《孟子》的“修身”一篇是令我最有感触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君子”的目标去追寻,更因为它告诉了我如何去追寻。
总体来说,《孟子》带给我的启发是一生难忘的,它内部的内涵值得我一生去追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