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三百公里外的农村,是一座全村上下不足二十户的小村庄。
每年寒暑假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儿子回老家看望父母。
过了村部,向东走一百多米,就是我们村的乡亲们各自盖起来并最终整齐连成一排的两层小楼。小楼前的道路,便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
每次回老家,路过这里,我都会停下车,打开车窗,给男爷们让让烟,尽管有些人我早已经知道几十年都没抽过一根烟;哪怕是见了妇女和儿童,也少不了寒暄几句。
这是起码的礼节和多少年来形成的民风,是祖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父亲在世时,也多次叮嘱过我,说什么出门在外工作,不管混得怎么样,回到家里,都不能薄了乡邻们的颜面。
还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眼中没有别人,别人眼中也不会有你!我一直将这些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我也在农村长大。我深深了解这些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乡亲们。他们看起来穿着不太讲究,也不太关心社会大事,与一些所谓见过世面的人相比显得有些拘谨,但他们的骨子里却有着纯朴的待人之道,秉持着独立的价值观念,恪守着人际交往的准则和底线。他们把脸面和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是他们更含蓄更内敛,鲜有表达,更多地是用行动证明而已!
记得小时候,村里邻居来串门——有时侯是端着饭碗来的,边走边吃,边打着招呼。父母赶紧亲自或是让我搬来椅子给邻居让座。不管是多么熟悉的人,临走时,一定要送到院门外,目送他们回去。
如果是事先知道乡里、村里(那时称“大队”)的领导或是外村的人来我们家,父亲一定是早早就站在院门外的路上握手迎接;临走时客方也是客气地与主方握手道别,对主方热情的招待表示感谢!
去年正月初八,老父亲过世了。下葬头一天,因天气不太好,我本想租一辆挖掘机挖掘墓穴,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可没想到,三叔却说,如果到了那一步,我们家的脸都没地方搁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农村有农村的习俗和讲究。后来,我才了解到,老家农村谁家有什么婚丧嫁娶的大事,几乎都是全村老少齐上阵,大家自发地一起去帮忙!谁家里去的人越多,才越有脸面!
刚回去的当晚,一位本村年长的表叔在料理丧事的间歇对我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一过了初五、初六,年轻一点的都开始准备外出打工了,咱们村本来男劳力就少,出了这事,哪能说走就走呢?况且,你爸在世的时候,帮过我们家不少忙!我把在网上购的火车票改签了!你放心吧,大家都不会走!
但是,话又说回来,那还得看家呀!
我一时感到迷惑不解。
表叔接着说,咱可不是看谁家有钱没钱,有权没权!你可能不知道,邻村有一家,家里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最用功,学习最好。过去家里穷,他爹不知找了村里的多少邻居给他借钱,最后才让他完成了学业,成了大队里的第一个研究生。
这个孩子呢,现在在省城,早早就站稳了脚根,听说还是什么单位的一把手。
他平时不怎么回来,偶尔回来一次呢,开着车,匆匆而来,最后又大摇大摆的走了。别说和乡亲们打招呼呢,连车都没停过!
你说这是为啥呢?如今这年月,大家既不愁吃,又不愁喝的,又不用他帮忙找工作?唉——表叔不无感慨地说。
后来,有一次,他从省城回来了。天刚下过雨,因为路滑,他的车不小心陷入了沟里,结果没一个人主动去帮忙!表叔说完,还裂了裂嘴。
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乡里乡亲,却形同陌路,这是为何?难道是如今的世风日下,淳朴的民风不在了吗?难道是老家的乡亲变得麻木无情了吗?
我想原因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是我们中的个别人,远离故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朴实和纯真,无形当中漠视了生己养己的土地,漠视了乡亲们血液中流淌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
不知为何,此时,我忽然想起了物理学中的一条力学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道这不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么?
冷漠是最残酷的杀手!你对别人笑,你才能收获一片花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