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学习到教学课程2018下】 第六次预习作业

【从学习到教学课程2018下】 第六次预习作业

作者: 葉傾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20:55 被阅读0次

    第四章:第四、第五节

    1、表象的出现对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表象的出现是信号性功能发展的结果。它对情感和社会性关系的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它对认知机能的发展。

    随着心理表象的产生,记忆的唤起以及象征性游戏和语言的出现,引起情感的事物本身即是不在当前时,仍能栩栩如生地引起情感。这一基本事实导致日后出现新的情感,包括以持续性的同情或憎恶的形式对待别人,以及持久度自我意识和抗衡的形式对待自己。

    2、什么是对抗性危机?

    它的标志是儿童具有自作主张和独立自主的需要,对年长者具有各式各样的争辩和叛逆,以及“恋母情结”等。

    这情况出现在象征性游戏的情感方面,也出现在非游戏性的实际行为方面,这种对自我的逐渐现实化,构成了一种抗衡的情感,从而引起儿童反抗别人。这时期的反抗精神也使儿童试图赢得别人的爱慕和尊敬。

    3、关于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有哪两种截然不同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前运算水平儿童表现出最大量的社会化相互作用,或是至少表现出最大量的社会性相互依赖,以后儿童从最初的相互依赖退却或解放出来,获得了个性化的人格。

    另一种看法认为,社会化过程是渐进的而非倒退的。七岁和七岁后的儿童自我更社会化。七岁前儿童的社会性相互依赖尚未充分构成。

    4、前运算水平和运算水平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前运算水平占优势地位的同化作用是儿童把外界事物同化于自己原有的活动之中;

    运算水平占优势地位的同化作用是把外界事物同化于儿童自己活动的一般协调之中,从而进一步同化于儿童的运算之中。活动间的一般协调既包含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也包括个人内部的活动。

    5、哪三个领域社会化事实是明确表现的,各有什么特点?

    三个领域:有规则的游戏,团体活动,语言交流。

    有规则的游戏:社会上通行的惯例,不以参加者的个人意愿为转移。其中,有的游戏是儿童玩耍的需要,是儿童独占性的“特有的游戏”,会成为促进儿童社会生活的一项最有效的游戏活动。

    年满七岁后,儿童遵守他们熟悉的规则并互相监督,更重要的是一种公平竞赛的集体精神,根据大家接受的规则,某人获胜或某人失败。不满七岁,参加集体游戏目的是为了通过游戏追求自己的乐趣,在游戏中还不存在真正的合作。

    团体活动:

    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儿童比较有规则地从单独工作向合作方向发展,一是儿童在寻找合作方式一开始就遇到困难,他不善于和同伴合作。

    (3)语言交流:

    四至六岁儿童的语言并非在于提供信息或询问问题等,而是一种个人“独白式”的谈话或是几个人“集体性的独白”,每个儿童只对自己讲话,并不听取别人的讲话(这是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在和父母交流,在愉快的学校作业中,这类自我中心语言较少,但在游戏中较多。

    6、责任是如何起源的?

    责任感的形成依据两个条件:(1)从外部发出的命令,即指没有明确的原因的时间范围内的命令;(2)接受命令须以发出命令的人和接受命令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情操为前提。这是一种尊敬的情操,包含爱和怕两个方面,它是同劣势地位和优势地位间的关系想联系的,从而决定对命令的接受,最后导致责任感的形成。

    7、什么是道德实在论?

    从道德判断的立场而言,他律的道德感引向一个有规则的结构。这结构从有关的各种认知机制以及社会化的各个过程来说,都具有前运算性质,这一结构称为道德实在论。根据它的含义,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而与儿童的意向和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关系无关。

    8、自律是如何形成的?

    随着社会性互相协作的进展以及相应的运算的发展,儿童达到了基于相互尊敬的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学习到教学课程2018下】 第六次预习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ov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