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拜托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
1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无一例外的有一个理想的自己。
或许,对某些人来说,她聪慧,睿智,受到老师的表扬,深得父母的喜爱;她总是能和身边的朋友打成一片,沉着冷静处理着一切难题。
在塑造这一完美“模板”的同时,你的大脑也在不断运作,身体的每一处也会无意识的从各方面暗中努力,向她靠近。
那么,我们是否停下来思考过,这一完美形象是从哪来的,竟不经意间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了这样深刻的映像。似乎,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才是一个人该有的样子。说的更直接一点,这是一个迷茫且无法找准自我的人,努力不去迷茫的最高标准
然而,不是这样的。人天生就需要被认同,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至现在,我们都处在不断为获取他人的认可中而努力。朋友,父母及家人,只要她们言语上的一丁点认可,我们便会欣喜若狂,从而满血复活。
蒋方舟曾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献媚。
作为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小孩,我得承认,确实如此。我也喜欢被认可,从小时候被父母送去各种兴趣班,一到假期各种夏令营都拼命给你报名,现在想起来可谓深有体会。
其实小孩子哪里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所有这些认知都是源于父母对你是如何教导的。
2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本书,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主人公家的大女儿死了,这难免让人感到有些震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女孩活的很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来自最下流的阶层,出生于美国,生长在唐人街,自有记忆起便深受种族歧视的伤害,他渴望融入社区,不想做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外来者。因此,他不断要求女人融入社交圈,结果使她饱受尴尬和打击。
她的妻子,一个不甘于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家庭主妇,充满了梦想破碎的过分自怜与不甘,她逼迫她的女儿学习,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她沉浸在自我陶醉与歇斯底里中,然而,她对女儿全部的“爱”与关注,说得更直白一些,不过是因为女儿能够让她感到人生的圆满,带着自己的遗憾,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这是爱吗?
爱的重量把她压垮了。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选择自己所爱;爱她,请让她可以在感到过分压抑时,能够耍小性子,拥有短暂叛逆的自由;爱她,请让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每天为自己而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3
许多人不禁发出感叹:为什么看了这么多别人的故事,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偏偏最让人难以自拔又无力摆脱的,是在遇到不如意的事后,经过漫长的思考得出结论:无法忍受,从何解决,无人商讨,无力救赎。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理解他人的愿望和要求,会内化成我们自我要求的一部分。
比如在婴儿时期,对亲人的命令与要求的理想化,会内化成我们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而青春时期,对崇拜的人的效仿和学习,会无意识的变成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但是,在这个追求物质与名利的社会,有的人过度寻求他人的赞赏与恭维,从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有的人则将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深藏于心,在他人的期望中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我想说,真正能摆脱他人目光的都是勇士,然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
对于那些还不能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我想说: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你们有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
4
与其去迎合别人,不如花时间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负他人的期望,给自己一个更好的交代。
找一个极具格调的咖啡馆,花上一天的时间,沉下心来,去思考:从小到大,我有哪些爱好坚持下来且仍在为其花心思?当下明明唾手可及可我却还未完成的事情又是什么?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否清晰?
我想,思考绝不是一两分钟的事情。它包括了太多,首先你要对自己足够了解,对自己又是如何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你并不是真正喜欢,却碍于某个人而不得不继续去“热爱”的。
那么,在经过你仔细的衡量之后,如果可以,那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请果断的放弃吧。
每个人都可以有无数的选择,你付出了什么,最后,属于你的,老天一样都不会少的还给你。但如果当太多繁琐的事情牵绊住你后,你就不能很好的做自己了。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希望在看过我的这篇有感之后,你能更好的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