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重要还是学习成绩重要是什么遮挡了你的双眼——父母的觉察会拓宽孩子的视界。
在一次培训机构承办的家长课上,红衣服的家长非常守时,第一个在规定时间前到场,恰好离开场还有点时间,就跟她聊起了她的孩子。她说她的孩子在某乙高中学校读书,某甲高中学校管得太松,她担心孩子自律能力不行,于是就把孩子送到了某乙学校。
我问她说,你说孩子时用了‘担心’这个词,那么孩子的不自律是你的担心?还是孩子事实上的不自律?
她回答说,应该是孩子的不自律吧?反正老师管得紧,他的成绩就上去,管得松成绩就下去。
她介绍说,孩子小升初时,考上了某丙初中,可是儿子嫌弃那个学校收费时分三六九等,成绩好的拿钱少,成绩差的拿钱多,学校不能统一对待,而自己是全B的成绩还拿那么多钱,这不能接受,于是去了丁初中。到了那个丁初中才发现,孩子说依然有好多学霸。
我问红衣家长,学校的收费政策针对学生成绩分三六九等,而不是针对人分三六九等,这个跟孩子沟通吗?
红衣家长说,我孩子就是不喜欢学校收费分三六九等。
后来这个家长在讲师讲课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对讲师说,你这讲的不就是××课程吗?我认为这个课程适合小孩子,不适合高中生。孩子都和父母关系恶化了,这些内容就不管用了,孩子根本就不听你的。因为孩子知道你说了上句,下句是什么他都能背的出来。
这位红衣家长说的有道理,孩子越小,家长的微小变化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改变。而等孩子大了,我们仍然沿用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方式,说话方式;更有甚者,都让孩子背出你的讲话格局及讲话内容了,你却依然在亲子关系里坚持这个沟通模式却不知改变。你的孩子已经从幼儿园小朋友长成了比你还高的青春期孩子,你却没有敬畏孩子的独立性需要。
红衣家长说孩子初中时有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跟孩子狠狠地吵了一仗。打完之后再也没过问孩子的学习,没想到后来他的成绩还不错。
想起了跳入钱塘江自杀身亡的浙大在读博士侯某,他的智商不可谓不高,他的学习能力不可谓不强。可是他却感觉孤立无援,走了。
当一个孩子与家长狠狠地吵架时,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深怀期待的,他用盛怒的语言,发出内心的呐喊,请看到我的脆弱,请看到我的无助,我伸出手了,请拉我一把,请给我鼓励。
可是,孩子的大吼大叫往往会引爆父母的怒火,成绩不好还好意思发火?还不赶紧找个地缝钻进去遮遮羞?
在孩子尚有生命能量时,他果然知耻而后勇,他发愤要证明自己,可是当他爬上高峰摘取光环时,他的父母或许在为他的成就而欢欣雀跃,甚至还颇为自得地说,就是当初那次责骂起了效果。
父母依然没有看到当初他被指责的屈辱感,父母依然无法感受他所有的隐忍,努力获取成绩,并非是为了成绩本身,而是想得到父母的反思,他特别想听到父母诚恳地对他说,孩子,当时的我真不该和你吵架,真不该骂你,你有能力去做事情,只不过一时遇到了点小挫折,让当时的你崩溃失控……
可是父母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那错的就一直是作为孩子的他了,任何的光环都无法融化他那冰封的心。
只有爱、无条件的爱可以,而他,等不到了,因为父母毫无觉察,生无可恋,绝望了,于是只能一跃而下。
爱他,就满足孩子需要,这就足够了吗?
有个胖胖的妈妈浑身洋溢着快乐的细胞。她说,教育孩子没什么,就是要充分满足孩子的需要,我自己就是个想要什么就非得实现的主,我觉得很好。
有一次孩子从幼儿园回家说,他的快乐决定于老师的心情。老师若是满脸笑容,这一天小朋友就很快乐;老师若是愁眉苦脸,这一天必定倒霉。今天我就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孩子的父亲立即说,凭什么啊,那你就问问你老师,是不是失恋了男朋友不要你了故意拿我撒气呢?
孩子马上说,我不敢!
孩子妈妈说,虽然孩子说不敢,但是孩子的表情是放松的,因为孩子感受到了爸妈是支持他保护他的。
我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是对老师或者说是对人性、进而对知识的敬畏。
尊师重教:父母支持老师就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请教老师,但老师不认识。
于是,老师和颜悦色的对他说:“你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不妨去请教他,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称。他还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时忘记了。”说完,孩子还顺手把爸爸写的一封信交给了老师。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的写明了小草的名称和特性,最后还附着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回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师,帮助老师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也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上海的校长妈妈祝郁也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她的女儿四年级的时候非常调皮,总是闯祸,结果到了期末,老师给出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评。
女儿非常伤心,回到家饭也不吃,哭着问她:“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天晚上,祝妈妈失眠了,老师的评语就连当了14年班主任的她看了也终生难忘。
她知道受批评的女儿自信受到了打击,甚至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
但她又想到自己是一位中学校长,曾经无数次在讲台上分享:“家长一定要支持老师!学校是孩子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代替老师。”
这次到了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
她连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老师,而是写给自己的女儿:
孩子,你见过磨刀吗?
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他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
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
你睡觉之后,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电话了,老师说,今天的评语就是把磨刀石,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
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祝妈妈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
后来,她又和女儿谈了很多,帮她重新塑造了对自己的认识,女儿还给自己写了很多中允的“评语”。
祝妈妈说,这件事到今天她还是非常后怕,孩子不会从她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如果当时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
她常常用这个故事来鼓励老师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让孩子感觉到成功。
她也会用这个故事提醒家长,老师不会故意批评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沟通,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支持老师,这是上策。
父母若有自我觉察,孩子的人生将会富有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