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发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作用凸显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柔弱、次要的形象,而是更追求独立、自主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同样体现在影视作品当中。从80年代发展至今,影视作品中温顺贤淑、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逐步演变成了如今完全以女性为主角,展示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重要地位的角色为主。
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文化正由单一向开放过渡,女性的社会角色同样也在经历改编。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女性大多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媳妇形象。电视剧《渴望》播出时万人空巷,剧中女主角刘慧芳几乎承载了儒家文化所认同的所有女性“优秀”特质,贤惠隐忍、默默付出和承担一切,刻画了一个符合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但是个别电影作品已经有了展示女性大胆追求真爱和幸福的情节。
如黄祖模导演的《庐山恋》,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关系解冻,归国女华侨周筠在庐山游玩时,与知识青年耿桦相识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这种在如今看似稀疏平常的爱情桥段,在80年代初期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反响。因为,在经历特殊时期的禁锢之后,民众对于真善美的情感开始释放。而追求真爱作为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和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最容易引发民众的共鸣。在影片中,周筠被赋予了大胆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形象,而青春靓丽的女性形象和英俊城市的知识男青年正是当时人们心中美好爱情的最佳组合。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发生剧烈变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更为多元,形象丰富和复杂,由片面走向立体。女性不再局限于追求爱情的烂漫少女,或者是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她们开始被赋予更多所谓的“男性特征”,如坚强、执着、能干,更强调追求自身的权利。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女主角“阿春”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到海外淘金时候敢闯敢拼,既符合当时改革的时代特征,也充分体现女性勇于追求自身立项。而同时期的电影中,女性角色则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从影视作品中女性社会意识变化来折射社会整体的变迁。
如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将故事设定在农村生活,围绕农妇秋菊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了下身要害,而千里迢迢的去追寻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真实的表现。在影片中,秋菊的形象更多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在社会转型期中自我权益意识的觉醒,对于自身尊严的捍卫和朴素高贵的情感。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女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顶梁柱”。她们追求独立意识,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庸。但是由于身份的变化所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很多女性陷入身份的困惑。而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也更多的体现这种迷思,展现女性在家庭与工作、事业与爱情中的冲突与抉择,女性角色也得以呈现出多元化和鲜明化。如电视剧《蜗居》的海藻,她无法理解姐姐海萍所选择人生道路,整天为了一些琐事而争吵,因此她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而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一角则集中新时代女性在社会多重身份下的矛盾。故事以一个假离婚不料被丈夫假戏真做,还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李雪莲为展开,她为了去还自已清白,执拗不肯妥协的四处告状以此所引发的诸多黑色幽默。李雪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被糅合进了多种社会角色:在官员眼中,她是“小白菜”;在前夫嘴里,她是“潘金莲”;而在她自己心目中,她又是“窦娥”。三者合成了李雪莲。这使得作品当中的角色丰满,也折射出当前女性社会角色的多面和复杂。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影视作品,女性形象显然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本的男性附庸者发展为自我价值追求者,角色定位也由原本单一的家庭角色或者爱情角色逐渐多重价值角色,且更为关注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情感表达。影视作品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集中体现。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不仅为社会研究和影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也为实现男女平等、建构女性意识提供了风向标和正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