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做的核桃小餐包比较失败,我在《核桃小餐包——面包日志190327》一文中认为,是核桃仁本身材料无法与面团很好地融合,而核桃仁占的比重又太高导致的,冰箱里还剩下一半的一次发酵后的面团,应该怎么处理呢?
直接倒掉总觉得可惜,我还是拿来做欧包吧,死马当活马医了,不管发酵发的好不好,吃总是能吃的。经常吃掉做失败的面包,也是业余面包师傅的日常工作之一。
剩下的面团全部取出后,我先把面团压扁,尽可能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因为我采用的低温长时间发酵法,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再次被面团吸收,形成某种碳酸化合物,这样面包就会有点酸。虽然略微发酸的面包在欧洲也是比较正常的,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酸酵头面包(Sourdough Bread),但是国人一般不太适应这种口味,包括除我以外的家里人,所以我得尽量弱化这种天然的酸味。
面团被压扁后,我迅速把它折起并整成梭形,放进模具进行二次发酵。从冰箱取出面团到开始发酵,总共就用了5分钟,我也完全没有等待面团松弛。大约过了45分钟,我用手指按压了面团表面,发觉弹性依旧很好,迅速回弹至初始位置,这种现象完全符合书上说的“发酵不足状态”。我决定还是把它立即送进烤箱。
送进烤箱之前,我在面团上表面狠狠划了几刀比较深的口子,希望面团在烘烤过程中膨胀的大一些。烤完后的状态出乎我的意料,面团膨胀程度很不错,我割的口子完全撑开,而且面包侧面还出现了一条大裂纹,表示面团膨胀的力量强到撕开已经硬化的外壳,整体的形状非常饱满,香味也比之前的小餐包浓不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看来我需要否定一些之前分析的结论,核桃仁颗粒并未对面包组织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影响,上次的小餐包很可能还是因为发酵过度,导致面包内部组织比较密实。核桃仁颗粒的存在,会对如何判断面包发酵程度的手指按压法产生影响,需要人工修正。按之前的准则,判断出来面包发酵不足,可能已经发酵完成;按之前的准则判断出来发酵刚好完成,可能意味着发酵过度,固体颗粒性物质的确改变了面团的性状,还是需要大量经验来帮助判断。
切开看到的内部组织,气孔比之前的小餐包大很多,蓬松度还不错,遗憾的是内部面团略湿,不过这次面包的完成度已经大大地超过预期了。我隐隐觉得,掌握二次发酵时做面包最为关键的技术,其他环节有些小错误,都能通过二次发酵扳回来;而其他环节完美无缺,二次发酵没控制好,面包肯定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