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国大城

大国大城

作者: 对酒饮冰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12:53 被阅读0次

    总评:本书值得一看,要特别辩证地看。书中主要探讨了中国城市是否应该继续扩大,农民工进城该有怎样的政策支持,产业该如何聚集、分工等问题。论述比较详实,对开阔视野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就这一句话值得看,下面可能对你意义不大。)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经济学家的可信度,和政治家、记者基本处在一个水平——都是只展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或者把证据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

    记忆最深的一条是,作者说未来上海淡水资源可支撑2800—3000万人口。

    上海市政协的一个调研组认为,如果今后能加大长江新水源开发力度和治污、节水力度,未来上海淡水资源可支撑2800—3000万人口。

    而上文他又提到,

    上海2015年的整个人口规模约2500万。

    那么这不正说明上海2015年的时候,已经接近水资源的极限了吗?这还是在调控政策引导后的结果。

    根据他的数据图,2009年上海非户籍人口增量差不多是60万,接下来几年平均是30万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不调控,2015年上海的人口会到2650万左右。这还没算上海户籍人口的增长数量。

    至于引全球各大都市人口占全国比例来引出上海远远未到人口极限(按这种比例,上海人口可达1.4亿以上),就实在有点魔幻了,当然夺人眼球效果很好。

    伦敦人口占英国人口的13.1%……仅用小东京的概念,东京都的人口已经占全日本人口的10.3%……

    需要提一下的是:该篇章末尾,作者指出,他们团队研究认为到2040年上海人口大约为4100万人口。

    第二条,作者想要证明上海人口密度并不高,使用了一张世界主要大都市人口密度随离城中心距离衰减情况的图:

    他的分析是:

    在同样到城中心的距离,上海的人口密度和东京、纽约、香港差不多,只是巴黎和伦敦这两个欧洲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小些。换句话说,认为上海的人口密度太高了,没依据。更不用说比上海人口密度低的北京了。

    那么香港、东京和纽约人口密度高吗?

    我没找到特别靠谱的论据,这条存疑。

    第三条,他分析日本东京都人口的说法:

    1990年代中期,东京都人口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下降了,这与东京都的首都功能分散计划有关系……首都功能分散计划的几年时间也是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的时期,这说明,用行政力量来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影响的不仅是城市,也会波及整个国家。

    我没有研究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增长放慢的原因,但如果说是因为政府调节东京都人口的政策引起的,好像不太可信吧?

    有没有专业人士能帮忙补证?

    由于我没特别靠谱的论据,这条也存疑。

    关于地区专业分工问题。

    专业化可以提高产能,也同时提高了危险性,当相应市场波动,该地区的经济会受到更剧烈的影响。之前十年人人都在鼓吹全球化,鼓吹全球产业分工,结果呢,美国一旦开始限制交易就导致整个产业链都受到钳制。亦或大规模的天灾,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欧洲那么高的科技,却不能及时开设足够的防疫物资工厂。而中国有全部的工业链条,于是产能可以短时间内爆发,这是单一分工达不到的。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不要国际分工,国内分工总是可以的。还是以本次疫情为例,如果国内各省真的完全分工了,武汉和湖北那一环的产能怎么办?是不是会使全国工业都受影响?

    更极端一点,如果突然进入战争时期,某重点城市被全面轰炸,岂不是要全国工业停摆?更重要的是,大城市人口多,如果自我补给跟不上,战争时期那就是满城的饿殍。

    经济可以很理想,现实却需要多想一点。

    我比较倾向于认为,作者应该是把人民当成只知黑白不知灰的人在进行科普。

    具体的政策实施肯定是有折中的办法,我也不懂。当然是相信政府了。

    书摘

    1.当代城市经济学要说明的两个重要的道理:一方面,城市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特别是通过“人力资本外部性”的途径,而这在个人层面最终将体现为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才能提供特别专业化的工作岗位。

    2.现代经济学最为重要的原理是两条:第一,在时间维度上,如果离开了利率调节机制,那么,在被抑制的低利率引导下,资本积累将过多,经济增长将偏离最优路径。第二,在空间维度上,地理自然条件对于经济发展影响重大,而且,即使在自然条件完全一样的两个地方,由于起点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在收益递增机制下导致经济活动在其中的一个地方集聚。

    3.不能通过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和阻碍生产要素流动来发展经济。

    4.对于某种优越的身份依依不舍,其实就成了不平等的捍卫者。

    抵抗误解之诱惑的意志,抵抗肤浅的意志。妨碍一个人获得真正理解的,常常不是他缺少智性,而是他的骄傲。

    人会不由自主地忽视那些威胁到自己的局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这是自我存在得以确定的方式。

    一个人的既得利益使他拒绝相信某些对他有害的事实,而这事实将慢慢摧毁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国大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bj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