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篇14.7)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读后感】
把这一句单独拎出来读,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如果关联孔子说的另外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有个成语叫“劳逸结合”,可见“劳“和“逸”是相对的两个方面。劳碌让人精神振奋,生活充实,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积极工作,生命因此蓬勃生长。一时的安逸,让身心得到喘息,对人大有裨益,但若长时间无所事事,轻则颓废不起,重则因无聊而生是非,甚至违法犯罪。比如失学的少年生活没有目标,整日游荡,非常容易被坏人引导,走上歧途。
因此孔子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不能让他“逸”,得要让他“劳”,这个人可以是君王、上级、下属,也可以指我们的孩子或者学生。
曾经和一群宝妈闲聊,一起吐槽孩子教育。教育方式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孩子的问题上,宝妈们的意见几乎一模一样,大家一致评价现在的孩子太自私,完全没有我们70后、80后对父母的孝顺听从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中一个宝妈是学教育心理学的,她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她说:“那是因为我们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的确,孩子的自私不是百分百的天生的自私,很大部分原因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我们小时候兄弟姊妹多,父母整日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存温饱不辞劳苦,小孩子不知不觉就有了为父母分担的想法和行动,分担得多了,也就成了一种勤劳的习惯。那时候教育对一般家庭来说是奢侈品,父母即使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只可惜囊中羞涩,保命要紧,父母的态度是你能读就读,不读书出来工作也很好。
反观现在的孩子,天天被学习追得屁滚尿流。除了学校的任务,还有第二、第三课堂;除了语数外生史地,还要特长训练;除了老师的威逼利诱,还有家长们的利诱威逼。家长包揽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为应该,成为常态,为了挤出每一分钟时间,用来给孩子学习,家长们只恨不能替其喝水吃饭上厕所,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
然,这般辛苦,目的达到了吗?孩子领情了否?近几年频频出现的母子交恶事件、高中生抑郁轻生事件,让这个答案若隐若现,呼之欲出。也许你会说那些只是偶然巧合,不具有代表性,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受到现代家庭里孩子是高高在上的王,父母是卑微屈膝的仆的事实。
轻易得到的,不会懂得珍惜。没有投入付出,便不懂得其中的艰辛磨难。一直被当作神一样供起来,供久了,你再赶他下来,他怎么会下来?不止孩子如此,众生皆然。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爱他就让他劳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