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短暂的繁华之后,于坠落之中看透了滚滚红尘,而后,又恬淡地升到了这个世界上很高的地方,几乎很难有人再打搅到她。
前几年,张爱玲大火,掀起了研究她的"张学"热。我身边的不少人也被这股风席卷。
我当时对张爱玲并没有太大的感觉,觉得王安忆说的挺对,我们将张爱玲放太高了。一个人是不能离开人的范围的,物极必反。
几年后,我在清秋子«张爱玲私人生活史»里面读到一句话:她在短暂的繁华之后,于坠落之中看透了滚滚红尘,而后,又恬淡地升到了这个世界上很高的地方,几乎很难有人再打搅到她。
我开始好奇,她是怎样在滚滚红尘中沉浮;怎样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怎样最后又收敛一身芳华隐没不见。
"腐土上,开出的是一枝惊艳的花",这是我开始了解她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作为贵族遗少家庭的孩子,早早地被抛进俗世生活。从记事起,便开始看见周边纸醉金迷,没有出路的恣肆。虽然出身名门,背上肩负着过去的荣耀,可撕裂表层,植根的土壤却是腐土。
母亲思想开化,父亲却思想守旧,两种思想剧烈冲击的结果就是分道扬镳。母亲继续留学海外,将张爱玲以及更小的弟弟留在了国内他们父亲身边。
父母亲的离异是张爱玲悲惨的开始,父亲很快娶进后妈,由于与后妈不合,后妈待她并不是很好。父亲也迁怒于她,更加不会帮她。
有一次,父亲将她关在黑屋子里一个多月,生病时父亲也不管,险些丧命。在家佣的帮助下才逃到姑姑家才得以脱险。
从不幸的童年经历到激流汹涌布满暗礁的青年时期,一笔一笔写下地全是张爱玲以后的性情。冷漠、孤傲、我行我素而又过分理智。
她的冷漠体现在,有时候,她完全将自己隔离出了这个世界。就算有人间惨剧发生在她面前,她的眼里,心里也不会有一丝涟漪。
孤傲和我行我素则可以揉成一团来说。张爱玲文学天赋少时就初见端倪,长大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走上从文的路是顺势而为。本着"出名要趁早"的主意,她一出道便锋芒毕露丝毫不知韬光养晦,夏衍曾经提醒过她,但她依然我行我素。
张爱玲的文字是世俗的,里面有市井小民的计量。但更多的,却是一种理智的思考与醒悟。泛滥成灾的东西,到了她的笔下,就成了精致唯美的语言,一份独特的解读。
本来她的情感史也应该是研究她的重点,但我不愿再说她和胡兰成,而其他人再没有那么深刻。如果她还活着,那是一种对往事再提的伤害与难堪,她那么骄傲一定不喜欢。现在她死去了,我更想让她的过去随着她的骨灰一起飞扬而去。
世事难两全。张爱玲如果没有大热,那么许多人不会知道她以及她的文字。可是太出名了,她也就不再是纯粹的张爱玲了。
就像温儒所说:“渐渐地,‘张爱玲’在不断的文化生产中一层层被剥去了丰富的内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品’。”
我只能祝愿走掉的张爱玲,还是那个理智的小孩,还是那个离群索居独自前行的孤独者,还是那个能"低到尘埃开出花"的女人。
时扬原创
图片源于网络
喜欢的宝宝点点赞和关注喔,来评论区找我我玩就更好啦!
我有诗和远方想和你分享,
你若说一个故事与我听,
我回赠你一杯或浓或淡的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