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不好,政策方向是鼓励消费,但实际并没有人愿意去消费。大家普遍是又穷又不爱花钱。这其中有很多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探讨了,我想说一个我体验到的点。
我们的城市化不彻底,我们的人去城市里生活了,但是户籍制度将人拆成了两半。农村户口在城市里打工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作为一个沪漂,首先我在上海常住,衣食住行都在这儿,其次我在上海交社保纳税做贡献。但实际上我的户口不在这里,我无法享受上海人同等待遇。
我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支持,我的孩子也不能在这个城市里读书高考,我买房也好,拍车牌也好,还是落户也好,全部受到了约束。我与一众各种漂一样,没有定居的安全感,因为不是你想定就能定的。
于是这里变成了一个打工人的临时居所,租一个8平方的小屋年复一年地过。为了能够在这个城市里落脚,不得不在这个城市里打拼足够久,攒够钱买房落户才行。这买房落户存在巨大的经济压力,我不可能有闲钱消费。
我身边的人也是一样,他们不即便不打算在上海落户,依然不会选择高消费,因为漂泊的不安全感让人们更倾向于保存实力。何况老家的房价也不便宜。
这导致打工人总是不倾向大宗消费的。
说起来很抽象,我们设想如下场景:
我们在自己居住的城市落户了,子女教育问题就得到了保障。落户在这个地方,就会围绕这里的人际关系和产业去深耕。我们努力之后会买房(房价在可负担范围内)。然后装修,买各种家具,家用电器,买投影仪,买台式电脑,买生活用品。我们去附近的景区办年卡,在附近的健身房办卡,我们买车去更远的地方旅行。我们有了完整的家庭,才会有完整的消费链条存在。
现在的情况是,无数打工人蜗居在8平方出租屋里,过仅能自保的低水平生活,怎么可能有大宗消费呢。买大宗家具家用电器然后过两个月被房东赶出来?
所以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当初堆人力在乎集体效率忽视个人生活所种下的恶果。无数打工人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和高效率,让我们得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迅速变强。
如果今天的国际贸易还能像之前那样顺利,那么社会创造的财富还是足够大家分的。但是现在我们的技能树优势的部分被封了,而现在想要转变方向,依靠内生力量内循环,就是在太难了。趋势已成。那些年房地产造就了多少神话,多少财富,那些光辉的代价,就要沉重压在这个时代每个人的身上。
想要彻底扭转趋势,还是要从人的角度来思量。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让人们安居乐业,把人当成人,而不是效率的工具。例如996彻底杜绝,劳动法坚决执行,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大力推动教育公平。也就是说轻效率重公平,才能内生出强大的力量,再追求效率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要去追赶和比较的对象了。
瞎扯了很多,多少有点想当然,欢迎交流,扩展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