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广度是指不同的角度。
一个象,必然存在着无数个可能的审视它们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提供了对我们所要理解的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的剪影。角度越多,理解就越翔实,从而就不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角度,但至少应该涵盖最重要的若干角度,非如此便无法谈理解;同时也该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其他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
理解的深度是指跳出本身,理解本质。
通过舍弃不重要的细节,一步步的深入到对对象存在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核心的因素中去。如果说广度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搜集材料,从而增加我们理解的厚度的过程,那么深度就要求我们抛掉所有不核心的材料,通过将理解的材料“变薄”来发现最为本质的规律。
理解的高度也就是所谓的“全局观”、“大局观”。
高度的要求拓展了我们要理解的对象的系统边界,从它和它周围的环境的关系着手,想要把我们对对象的理解纳入更广泛的理解体系中去。
理解的长度是要将理解行为放入到动态框架下。
这个世界永远不停的在变化,那么要真正的理解,就必须考虑对象的历史发展,在过去如何,现在如何,将来又会如何。自身的条件变化、或者外部环境的不同,将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发展。
理解的细密度(宽度)是要在必要的地方细化我们的理解。
本质、大势的理解自然重要,然而在基本的理解已经达成的基础上,区分就会是在对细节的把握。同时,细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广度的要求,并可能反过来影响对本质的真正理解。
这些维度最终要求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化的理解。广度的要求使得我们对所要理解的对象的一点扩而成面(细密度也会在此起作用)。深度、高度、长度都不是平面上的东西。高度向上,深度向下,构成为一个立体的理解;再加上长度要求的时间跨度,成为一个变化的、有主干有血肉、和世界紧密相连的完整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