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作者: 一颗酸菜呀 | 来源:发表于2021-11-26 23:31 被阅读0次

        今天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看完了。搬到新家后需要坐地铁上班,增加了看书的时间,如果要问之前的时间去哪儿了,那肯定是睡觉啦,哈哈哈。

        这是继《高敏感是一种天赋》这本书后看完的第二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第一本让我学会理解自己,安慰自己,接受自己。这一本则教会我如何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这周三因项目上线所以在公司加班,同事们一起聊天,谈到了心理方面的书。同事说她不喜欢心理方面的书,感觉看这些书的人天天都在研究别人的心理。我理解她的想法,毕竟我之前也是以为心理方面的书就是用来研究别人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打量猜测别人,给别人打标签。但看完这两本书后我明白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不是所有的心理学的书都是让你去研究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更多的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我没有去了解,没有读过一本心理学方面的读物时就用“我以为”给所有心理学下了个标签,实在是不该。

        关于心理学的理论是用来做什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也有提到:“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在评论区也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可以看到不同理解的碰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通过抑郁症患者蛤蟆与他的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展开的,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心灵疗愈书。里面有个理念让我一直在思考:每个人都有3个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及成人状态,三种状态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不论人们年纪多大,都可能处在儿童状态。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表现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他们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法设法的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三种状态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须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知道这个概念后我回忆了下自己在生活中不同的状态。

          父母状态:1、和我另一半在一起时我总会指责他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好,反而让他和我在一起时做任何事情都有些束手束脚,需要看我脸色行事了。2、经常因为自己某件事情没做好而情绪低落甚至大哭。认为自己能力不行,甚至自暴自弃。这两个场景正是“挑剔型父母状态”,挑剔他人,挑剔自己。挑剔他人不仅会打击别人的自信心,也会让别人和你相处时很有压力,形成不太健康的关系。我现在正在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希望用更好的方式来经营我和另一半的生活。挑剔自己是更为致命的,这不仅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严重时会将你整个人的意志都击溃。书中的蛤蟆先生几乎从不发火,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他的父母状态去哪儿了?在和苍鹭进行更多的自我探索后,他发现他的父母状态是在审判自己,谴责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而能解决这一问题的人只有自己,停止过度的自我批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爱自己。

          儿童状态:上次因为和另一半吵架后赌气一晚上不睡觉,并且也不让他睡得安稳,第二天两人顶着黑眼圈上班。这应该是最明显得儿童状态了,像小时候和父母赌气就不吃饭一样。事后想想这个行为真的是损人不利己,上班时困的不行,还影响健康。而类似的赌气行为在我的成才经历中很常有,比如减肥一段时间没有瘦,就开始赌气的暴饮暴食、比如没有得到想要的关注,就赌气的放任自己退步。

          成人状态:因为我的一次奔溃大哭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情绪异常并开始展开“自救”时,那应该就是成人状态了吧。虽然当时我不知道要怎么要调整,但我开始去分析那段时间自己怎么了,是什么影响了我,并告诉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然后开始看心理方面的书、看纪录片、看访谈类型综艺、写日记、做笔记。一步一步去了解自己怎么了,要如何调整。很多东西也许当下看不懂,也许不适合自己,但只要有一点点内容给了我动力,那就是值得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告诉了我们要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认识你自己。改善情绪的第一步正是认识你自己,分辨你内心的真实情绪。“认识自己”这个概念我是在进行情绪“自救”后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了。在以前都是认识别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一直是外界输入型思考,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从内思考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如何与自己对话。在耍赖皮或者自暴自弃时经常会说“没办法,我就是这样啊!”可“这样”是哪样?你真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吗?

          在初中高中略有矫情的年纪还经常幻想有一个人能够很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想法,能明白自己没有说出来的话,可后来发现不会有这样的人,因为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指望别人去了解你,拯救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想,才能有改变。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从来不会有意识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会通过很多行为上的策略逃避对自我的认识。所以,当苍鹭让蛤蟆先生描述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他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情绪。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只有先认识自己才可以更好的去认识世界。就像在《高敏感是一种天赋》书中说到的“要说‘我爱你’之前,必须先知道如何说‘我’。”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可以更多的用成人状态去面对问题,去了解自己,包容自己,学会爱自己。能够更好的经营自己的生活,减少焦虑,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hf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