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娱乐电视剧娱乐圈
观《军师联盟》解读司马懿的智谋(助曹丕登基)

观《军师联盟》解读司马懿的智谋(助曹丕登基)

作者: 大力稳重 | 来源:发表于2017-07-25 17:36 被阅读239次

如前面所说,虽然我在此大肆渲染司马懿的智谋和才华,但考虑到许多朋友的冷嘲热讽横加批判(替司马懿洗白,真是够够的),也不免有所感慨。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从来就不是历史本身。何况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文学作品。能从中得到些启发和感悟,能在观看中回味当时那心潮澎湃的时刻,那就是一件快乐和有趣的事。

我在看历史性体裁的电视剧,电影或书籍时,往往不会先去质疑故事、人物的真实性,觉得那不仅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找史书去验证),而且那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史书上就一定是真实的吗)。这个世界有所谓绝对的真实掌握在某个人手上或某些人手上吗?不会的,你说我是错的,那就给我证明你是对的。

所以,我会怎么做呢?如果说我把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会试着去揣摩他的心思,他的行动,用我的价值观去衡量他的价值观,根据剧情的发展,去评判故事中的人物的是与非,然后得出这是否是一个好故事的结论。而好故事的标准,就是他能否给予我内心的触动和启发。所以,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不是电视剧本身,而是剧中人物所赋予我的那种代入感。


言归正传。

校事府宣读曹操诏令:着曹洪次日征讨吴国,于城南出师,特诏曹丕曹植一早各出于东西门携丞相令旗犒师相送,如果辰时令旗不到,以延误军机之罪严惩不怠。

但接着又收到另一个诏令:东西两城禁闭,任何人不得进出。

“丞相乃当世雄才,要听他所说,想他所想;但还要听懂他未曾说和未曾想。”

“办法没想出来,但道理想出来一个,不违臣礼,不背子道。” (我的理解是,人不能违背人之道义,不能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你是说,不争输赢,只问对错?”

最终,事情的结果如众人所料:杀伐果决的曹植一方最终将令旗送到(殘杀了门吏,违抗军令,但达到了目的),而曹丕却因为遵从曹操的命令,连城门也未能踏出。

消息传到了荀彧耳中,其侄荀攸感慨司马懿到底差了杨修一成,然而在荀彧看来,过刚易折,杨修太过锋芒毕露,恐怕才是那个真正棋差一着的人。

曹植得到嘉奖,曹丕受到惩罚。杨修得意,司马懿请罪。

这个段子确实是在洗白司马懿,这家伙不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代名词么? 然后我始终有点不明白的是,在那种战火纷争的境况下,道义相比于军机,孰轻孰重,恐怕世人皆知。而曹操的内心却是希望和相信在他有生之年结束战乱,天下大统。从而对于他的下一代,则不希望他缺失道义,而只是一味的杀伐屠戮。

观《军师联盟》解读司马懿的智谋(助曹丕登基)

(以下这段故事重点讲述荀彧,与司马懿关系不大)

建安十三年,曹操于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铩羽而归。这次失败,让曹操一战定天下的希望破灭了,曹操意识到,必须摆脱汉室的约束进一步集中权力,逼迫天子册封他为魏王。

曹操封王后,荀彧一直抱病在家。其侄劝他上书向曹操解释,以免引起曹操的猜忌。荀彧失望地表示,自己当初是因为看到乱世下的希望之光才追随曹操,可是现今,天下却依旧纷争大乱,自己也与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日趋背离。

对于二十年前的明公和今日的魏王,荀彧感慨万千,沉言平乱锄奸,自己可与曹操同行;封王拜相,恕再难与曹操携手同行。望着落寞退去的荀彧,曹操颓然伏于满案书简上,痛不欲声:“天下皆错看我曹孟德!”

这里我自认为是本剧的一个高潮。电视演不出来,编剧编不出来,不能明说,只能解读。曹操和荀彧,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互为知己结伴而行。然而正如荀彧所说:“司空,丞相,魏公,魏王还不够,他的内心更渴望那一步之遥。”

荀彧自认为看得透彻,然而曹操呢,应该只是试探罢了。因为他以前也是汉臣,只是各种无奈逼得他不得不这么做,违背了他的初衷,也回不了头(你不这么做,刘备孙权也会)。那一步之遥,他只是想想(要说不想是不可能的,他更希望的是这些老臣能够认可他的实力,认清汉室皇帝的无能,心甘情愿地拥护他跨过那一步之遥)。这一切,曹操不会明说,因为他是执政者,他内心是孤独的,他想看看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他强行让荀彧表态,希望荀彧能理解他支持他,然后跟他说出自己对一步之遥的真实看法,分享内心的孤独, 但换来的却是被误解的决绝。荀彧等大臣们可能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逾越而深感不安,而他一次又一次的逼近让大臣们心里没底,害怕他真的登上那一步之遥,因此而反对他,而不是试图去理解他。他让荀彧失望,荀彧不也让他失望了吗?

所以他才说,天下错看了他曹孟德。

从我个人的观点和角度来看,反倒是荀彧不开化了点,(历史上曹操又不是第一个有此野心的人,他的夙愿也是希望看到一个天下一统的局面,如果这么拼命奋斗地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到头来拱手让给别人,原来是为别人打工,那个别人还是个扶不起的傻子,请问他还能这么兢兢业业吗?),为何非要苦苦坚守着匡扶汉室的愚忠呢。

信念不同,无所谓对错。其实所有天下人渴求的,并不应该是由谁当皇帝这件事,而是由谁能带来真正的天下太平吧。

翌日,荀彧病逝。曹操送个空饭盒给人家,还让人家怎么活,这一点太不地道,曹操的心理阴影面积达到了极致。(看到此处内心无比心痛,为荀彧的执着信念的坚持而心痛,世间有多少人在渐行渐远的路上背离了初衷,而又不能不随波逐流;也为曹操的不为所用,必为所杀的残忍而心痛,政治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从来就没有妥协和同情)。

荀彧的书房里发现一个竹简,是曹丕写给荀彧的一封信,信里痛骂曹操废长立幼,并将之比做篡权夺位的王莽。暴怒的曹操当众将曹丕打入大理寺大牢。

钟繇研究了那份竹简并仔细对比了各个朝臣的奏折,当他发现真相时,吓得脸色煞白。他惶惶然地对儿子钟会道,钟家的将来要由他自己选了。当钟会接过竹简,看到了上面赫然的“崔琰”二字后,也顿时吓得跌坐在地。

真相大白,曹丕集团是在以牺牲一个令君(荀彧)和一个尚书(崔琰)为代价,以图彻底扳倒曹植集团。

曹丕胜了。胜在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威望,胜在了有如此资深的老臣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也胜在了他是老臣手里对抗曹操的一个筹码而为之利用。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引兵出荆州,围困樊城。八月,关羽引水灌城内,即为震惊天下的水淹七军。曹操部下于禁,全军覆没。

司马懿觐见曹操,献退关羽之计:曹操可邀东吴孙权抄关羽后路,许之以荆州和江南沃土,再以东吴之兵和魏国军士夹击关羽,如此一来樊城之围自解。

曹操派献策的司马懿赴东吴谈判。司马懿带来了魏王代表天子颁布的册封令,加封给了孙权一系列重衔,并要求孙权摆香案领圣旨。此言一出,张昭首先反对。

“如今天子被囚许都,魏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皆知,我看这道圣旨,我王不接也罢。”

“先生此言差矣,昔日天子流离,群雄袖手,汉室几亡,我魏王迎天子以礼敬,筑宫室以尊养,魏王亲冒矢石,征讨叛逆,招抚诸侯,乃有今日之中原,非魏王,何以天子,何以天下。而今先生却言囚禁二字,不忠之意,骇人听闻。敢问先生,昔日天子受难之时,先生何在?昔日董卓谋反,一十八路诸侯起兵征讨,唯将军之父与我魏王拼死力战,并歃血为盟,立誓共扶汉室,此情,魏王至今仍追思仰慕,先生质疑魏王,岂非质疑将军之父?先生难道要以已之不忠,置将军于不孝乎?” (哎哟厉害了,诡辩之才,淋漓尽致啊)

“子曰,为人子者,无改父之道,是为孝。昔日孙将军之父受天子册封,讨伐逆贼,今日孙将军亦受天子册封,讨伐逆贼,有何不妥?”

“要孤讨逆,不知逆贼是谁啊?”

“荆州关羽。”

“荆州乃我江东旧地,岂有自家人征讨自家人的道理啊?”

“原来这荆州乃是江东故地,那为何荆州的土地税赋,皆归关羽所有,建安十九年,吕蒙将军亲率大军征讨荆州,自家的将军为何要征讨自家的州郡呢?”

“关于荆州之事,只因多年纷争,边境守军一时误会,不足挂齿,荆州,乃孤借与刘皇叔暂居,刘备乃孤之妹婿,一家之亲,两三年自当归还,此乃孤之家事,不劳魏王挂怀。”

“关羽,不过刘备一守将尔,尚且如此傲视江东,也许再过数年,荆州不得归还,恐江东之地,尽归刘备手中,魏王本想替将军扫清肘腋之患,可怎奈江东诸公却尽在梦中。还有,一家之亲,敢问关羽之虎女,不嫁谁家之犬子?”

一番雄词诡辩,挑得孙权雄主独夫之心骤起。司马懿没有信口雌黄,也没有恶意中伤,他讲话不留情面,但又处处让人觉得句句在理,不理智的人会被气得不理智,理智的人会把他的话视为金玉。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杀。

观《军师联盟》解读司马懿的智谋(助曹丕登基)

得胜之后的曹操,兴致所及,撒酒祭天,脱衣卸甲,在寒风中操枪而舞,悲壮慷慨。枪舞完毕,体力不支。一代枭雄垂垂老矣,在天高风凉的铜雀台上沙哑地唱诵着短歌行,甚是悲壮。

临终前,曹操慨言:“这江山,终究谁也带不走”。艰难地说罢,曹操撒手人寰。

丁仪煽动曹植篡位,曹彰也赶过来支持曹植,但最终并未得逞。时至今日,曹丕的夙愿终于达成。

司马懿官封御史中丞。仕图之路由此展开。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军师联盟》解读司马懿的智谋(助曹丕登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g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