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第34条《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和58条《“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后,让我有感而发。
读了34条,我满脑子迷茫,我只知道了何为思维课,但是我不知道怎样来上思维课,或者说,我不知道怎样进行思维活动。
我循着冯美娣老师的布置打卡的条目,我又翻开了第58条,当我看到了这一条建议的标题,我似乎就明白了大意。苏霍姆林斯基说:“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在进了学校两三年以后,学生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我得出了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结论: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细思极恐啊。我们的教育时时刻刻在上演着“不专业的技能”。回想我的学习生活,我曾经背过的那些定律、法则什么的内容,现在早已忘记到九霄云外。反倒是曾经那些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偶有记得。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能教给孩子的知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保持多久呢?是最近几天?是这个学期?还是一辈子?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还是有他们真正的精神的参与,这就决定了这样的教育属于怎样的教育!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此刻的我反思现在自己的教堂教学,反思现在的教育,不禁心中充满难色。随着经济的飞速的发展,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年代,感到非常幸福。可是,幸福的背后,也有几丝惶恐。就拿现在的孩子来举例,我们也知道应该要孩子多多走到大自然中,多参加实践活动,多参加劳动活动,这样野蛮了孩子们的体魄,锻炼了他们一副结实的身体。可奈何,每次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打消了所有实践的想法。现在的孩子都居住在高楼大厦里,出去一次也实属“困难”。周内,每天写作业之后,时间甚少,自由活动几分钟之后,就得赶紧睡觉。周末,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技之长,所以嘛,可想而知,忙忙碌碌,有时真的有些无奈。
记得曾看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果然独特。当别人都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时,她们一家总是乐游在全国各地有趣的地方。后来的后来,尹老师的孩子长大后发展也非常好。
我常常在想,我既然明白了这么多教育的理论,我应该勇敢放手,还孩子们一片晴朗的天空,还孩子们一分自由。可是,现实中,我还是选择了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所以,我只能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即便这样,周末一定要抽空带孩子们出去玩,哪怕是附近的小山也去爬一爬,哪怕是去体育场玩,总之,应该给孩子更多出去的机会,留给孩子们精神参与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