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 李砍柴 | 来源:发表于2021-08-04 00:22 被阅读0次

    我一直想循着沈从文曾经走过的湘西水路,去他的老家,走一遭。

    一个正处于热恋期的、有了些成就可以衣锦还乡的、因为母亲生病而忧心忡忡的、带着画笔和信纸的、戴着水獭瓜皮帽的文弱书生,奔赴他的童年,悲欣交集。

    他说,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

    1934年,他32岁,刚跟张兆和结婚一年,也刚刚写出《边城》。活泼泼的,精精神神的,对于写作这条路,充满自信,且斗志昂扬。很多作品,他这个“乡下来的”,反而看不上。他对于自己的乡土,对于自己的族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

    这很不合时宜。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讲破旧立新,在讲革命,他却说,我们虽然是受苦的劳动人民,虽然我们的嘴里骂着粗话,但我们是野性的、强健的,是活泼泼的。我们是天保和傩送那样的汉子,重情重义,会泅水,会唱山歌,会放排,他们身上的腱子肉,在风吹雨打中现出最迷人的色彩。

    只不过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有的人选择了等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个谶言。我们顺着河流离开了家乡,有的人叶落归根,有的人,魂魄在四处游荡。

    所以楚人会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兮!不可以讬些。

    魂兮归来。东西南北,都不如自己的家乡。

    沈从文在北京最不开心的那段时间,一直在念叨“回湘西去,回湘西去”,没有什么地方比回到故乡,更让他觉得安心。但他终究还是没回去,张兆和,这个其实并不懂他的人,这个跟他纠缠了一辈子的人,终究还是把他留在了北京。

    他以为他找到了三三。但他终究没有找回他的翠翠。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离开湘西,漂泊半生,他最终殁在了北京。他似乎“永远都不回来了”。

    但他依旧想让自己的魂魄回家,他嘱咐张兆和,死后将其骨灰归葬于凤凰,那个他魂牵梦绕了一辈子的故乡,他还是回来了。

    “他明天回来。”

    他去世七年后,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里写道: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我相信,这个时候的沈从文,才会真正得到安息:他外遇、他求死、他弃笔,无非只是要这一份懂得。

    他要的那份灵魂的安宁,在他过世七年后,终于“三三”来迟。

    三三: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ey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