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天启兴运,亦不偶然。助兴运,必有贤妃。以汉唐论,长孙贤于阴、马,有古后妃之美,无后世后妃之失”……。在很多史籍资料上,对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之女。长孙皇后一个出身于皇族宗室的金枝玉叶,却生性简朴。哪怕是当了皇后,母仪天下了,所穿所用的,也不求奢华。对自己这样,对子女也是如此。太子李承乾乳母遂安夫人经常对长孙皇后说:“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皇后不听,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在她死后,要求因山而葬,不须起坟,不用棺椁,所须器服,皆用木瓦。她的这种美德在她后世不远有个鲜明的对比:杨贵妃。虽说导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并不因杨贵妃而起,后世把这种帽子扣在所谓红颜祸水的头上只是一种历史惯性,如殷之妲己,周之褒姒。但杨贵妃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不同的后宫,不同的政局。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催生了使大唐走向鼎盛的贞观之治,杨贵妃的穷奢极欲引来了使大唐元气大伤的安史之乱。
她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在父亲长孙晟死后把她母亲、她、她哥哥长孙无忌撵出家门。后来长孙安业谋反,她却一力保了下来,长孙安业死里逃生。她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嫁妆太多,超过了长公主,魏征认为不合礼,谏止了。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奖了魏征五百匹帛。当唐太宗拔出剑,怒喊着要杀了魏征这个“田舍翁”时,又是她用“朝服进谏”救了魏征一命。临死之际,还劝唐太宗要重用房玄龄。哪怕是一个养马的宫人,把马养死了,唐太宗要杀,她都以怀柔天下的善良劝阻了。这样的一个皇后,谁能说贞观之治没有她的一份功劳?这样的一个皇后,唐太宗又怎能不相敬相爱呢?以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现身鼓励将士为代表,她和唐太宗可谓是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他们俩之间的感情,可以秒杀一切琼瑶剧。
历史上的皇后太后,太喜欢干涉朝政,太喜欢为自己娘家人谋点福利。但长孙皇后不一样。唐太宗经常和她谈论赏罚之事,她应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唐太宗硬要和她讨论,干脆直接不理了。唐太宗想给她哥长孙无忌升官,而长孙无忌作为唐太宗的铁杆哥们,为他上位立下汗马功劳,在凌烟阁里排第一位,升点官也正常。但长孙皇后偏不同意,说:“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她的担心是正确的。汉高祖吕后为了娘家人可谓殚精竭虑,但刚断气吕家就被族灭。高宗时期长孙无忌果然失势,被迫自杀。这些,都体现出了她的长眼光大智慧。
面对死亡,她的淡定从容也让天下人感动。太子承乾想建议唐太宗大赦天下来为她求福,她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李承乾不敢上奏,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后来满朝文武都上奏,唐太宗也同意了,长孙皇后知道了,硬是不让。因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的皇帝多了去了,殷纣王、周幽王、北齐后主、陈后主、唐玄宗等等。唐太宗拥有长孙皇后,是他的幸运;唐朝拥有唐太宗,是唐朝的幸运。
看惯了宫斗剧的人对后宫的印象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长孙皇后与这些绝缘。有人说那是因为她所处的后宫环境好。请别忘了,她当时所主的后宫里有一个才人:武媚娘。武媚娘的阴忍狠毒后文另说。争宠夺嫡是后宫里永远的主旋律,在长孙皇后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被废就是最好的佐证。长孙皇后用她的雍容大度、悲天悯人使得当时的后宫成为一方净土。
现在荧屏充斥着《至尊红颜》、《芈月传》、《甄嬛传》。对于武则天、芈月、甄嬛们来说,在后宫那样一个虎狼之地,你不吃人,便要被人吃。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们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但绝不值得追捧宣扬。《甄嬛传》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雍正死时甄嬛面目狰狞地大喊到:皇上,驾崩了!皇上,驾崩了……。时时刻刻的算计,日日夜夜的谋划,年年岁岁的隐忍,一朝得逞,那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得意。仁义之道被冷落,权谋之术占据了主阵地,受到追捧。而长孙皇后,没有姐妹撕逼的桥段,没有委身于敌的场景,没有夫妻相杀的镜头,只怕永远也搬不上屏幕。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在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大唐,有一个雍容华贵、惠性灵心、美丽善良的皇后曾在后宫蔼然微笑,她的笑,如冬日阳光,穿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让人感到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