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会说:“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环境),就去改变自己。”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这么想,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呢!那么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确实是自己的问题,主流意识是正确的,社会不可能为任何人改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是环境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主流意识已经被腐化或者抛弃了,政治腐败,暴戾恣睢,苛捐杂税,社会不良风气盛行人民素质低下等已然成风,那么这个大的社会环境要不要去改变,要不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去改变社会?
到底是适应环境选择改变自己,还是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环境,已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相对的!
读书学习,其实对环境要求并不高,李阳为了练习英语口语能力,在菜市场大声朗读,而且是个性化的独特的朗读方式,最后造就了一代英语大师,成为了“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毛泽东为练就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所扰,在闹市读书学习,并且成为一代诗人,不是没有蜡烛,就不选择读书,才使“凿壁偷光”成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等。
可并不是说没有客观的影响因素。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那么他本身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读书的习惯,而且他们对于读书的追求也不一样,是高于物质追求内心的豁达和灵魂的洗礼,是考虑为这个社会做什么贡献,就如傅聪从小受到开明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傅聪的谆谆教导,耳濡目染,造就了一代钢琴大师,同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平庸的碌碌无为的家庭或者暴力横行的家庭,就算选择读书,也不一定会做一个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比如那些暴官贪官,他们对权力看的极为重要;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古代社会,无非就是读书做官,可是为了博取功名,一辈子中个举人,还疯掉了,《范进中举》都不陌生吧。在今天来看,就是大家都认为的改变命运,抑或不能称之为读书改变命运,而是高考改变命运,异曲同工,就是寒门子弟走出寒门的唯一途径。家风家教就是一种环境,可是环境不一样,培养出来的人截然不同。是改变了自己,可心里想的只有自己!正如鲁迅笔下所写那样,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论是否适应环境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我们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未能达到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由稚嫩走向成熟……这些都是对环境一步一步改造而来的,使之融合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和要求。改变不了环境,那为什么环境却改变了,而且以后还会改变。如果说“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那也只能是通过改变自己,进而去改变环境,“正如卢梭所言,生为自由国度的公民和主权者的一员,我的言论对公共事务的影响或许微不足道,到我的投票权使我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政治和公共事务。”终极目标就是要革新、改变已然倒退的、成为社会发展阻碍的环境。而不是选择去适应这个环境,如果选择了适应,我想,我们现在无非两种结果,要么世界淘汰,要么依然过着原始氏族部落生活。
究其根本,如果民众选择了沉默,选择维持现状,(这里的现状不是指自己的物质生活,而是民众普遍所厌恶的事甚至极力推翻的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那么就已经无形的接受了奴化思想,你只会顺从,所谓的改变并不是要去改变,而是努力改变去维护这个现状,是一种赤裸裸的纵容,那么灾难终究还是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的。只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改变之后的环境。
其实,没有改变环境的勇气,就是没有压力和动力,没有信心,所以才会编织出冠冕堂皇的借口,改变自己。然后极为讽刺的去适应这个环境。殊不知环境又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如此反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