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一堂家庭教育的公益课《网课时期的父母攻略》。这堂课对很多父母来说,都应该是一场及时雨吧。
这么漫长的假期,这么长时间跟孩子待在一个屋檐下,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很多父母都觉得苦不堪言,怒火红烧吧。
虽然学习了那么久,也践行了那么多,我觉得也有不少收获呢。
老师讲到,面对青春期孩子,如果发生冲突后必须分出胜负,万万记得你(家长)要输。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家长赢,如果现在家长还是赢了,结果将会非常惨痛。孩子会因此形成这样的认知:我总是错的,我是不好的。他(她)很可能会选择极端行为来认同父母,结束自己的生命。
听到这里,我感觉到情绪很低落,因为前几天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她跟一个陌生朋友沟通,去帮助这个朋友的朋友。求助者一直很关注女儿,已导致女儿几次自杀,只是每次都没有成功。现在他已按心理医生的建议从家里搬出去了,因为他去面对女儿,就意味着女儿又要自杀。
也想起另一位朋友介绍过的她的朋友的孩子。她的朋友听过几次家庭教育的课,就不再听了;也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可是她并没有好好地按正确的方法践行。结果孩子还是老样子,经常吃安眠药或自残。
想起去年的一个晚上,弟弟让侄子跪在地上,不断地打侄子。侄子跪了3、4个小时,一声不吭。第二天早上,妈妈给我打电话,让我劝劝弟弟。这一天晚上,侄子没有回家,急坏了妈妈、爸爸和弟弟。幸运的是,在后面一天,侄子去了学校。老师及时通知了弟弟,他赶去学校了。
还有很多网上公开的新闻,哪个孩子跳楼了,哪个孩子怎么了。每每看到这些,我的心都很沉重。
我多想所有的父母都能走入学习的课堂啊,多想大家都能按正确的方法去养育孩子啊。
可是,我们几乎总是把所有的努力,用来“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而我们的努力,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焦虑和挫败感,我们无尽的期望给孩子成长的天空投下了朵朵压抑的乌云。
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中写到:
“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感觉训练只能在6岁以前,以后这个能力就永远丧失了。”
只是,我们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个,我们觉得孩子只要能吃能喝能睡能说话、不捣乱、能乖乖听话就好。当我推荐一些朋友来学习时,人家都会说我孩子还小,我还不需要。
等到孩子上小学了,家长们基本都开始关注孩子的成绩了。不过头几年,孩子还小,一般都能听家长的;当然也有些孩子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不喜欢上学,不愿意写作业……再大点,出现问题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有些家长觉得无法忍受了,开始求医问药了,开始来学习了;也有些家长习以为常了,孩子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还有些家长往死里逼孩子,所以抑郁的、自残的、跳楼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然而,人类的基因一直在自我延续,一直在进化。我们无法企及孩子的高度,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即将面临的时代,我们同样不知道孩子为何总不能“如我所愿地活着”。
所以,我们把自己修炼成木匠,一次次地按照我们头脑里的模子修剪我们的孩子,剪去孩子的自信、剪去孩子的勇敢、剪去孩子的乐观……就如同童年时期的大脑不断修剪掉不使用的神经元一般……
《园丁与木匠》中有这么一句话:
“每一代孩子都是一束噪音加一剂混乱。他们撼动着上一代人固化的模式,带来新的可能性。”
正是全新的孩子,给“为人父母”这份工作赋予了新的意义。为人父母的工作,不是给孩子急躁、谩骂、指责、拳打脚踢和忽视,而是给孩子忍耐、包容、信任、认可、永不止息的等待。为人父母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稳定的空间,让孩子在里面蓬勃生长。
愿天下父母给孩子的爱,都能像泰戈尔的诗里写的一样: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在这样的爱里长大的孩子,到青春期时,是不会跟父母有战争的,也就不用谈谁赢谁输了。写下这些文字,与读者们共勉。
春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成长中的咨询师,14岁男孩的人生导师。从2017年4月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并践行,至今已坚持写育儿践行日记1805天了。用日记记录生活,以写作成就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