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独孤豹原创文章,如有转载敬请说明。细读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独孤豹。
《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说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为天地不仁慈、虐待万物,圣人不仁慈、鱼肉百姓,但如果这样理解是有问题的。
因为《道德经》一书,本质上讲的是君王南面之术,是为了说明治国之道以及警醒统治者,通俗点说这是一部治国全书,和后来《资治通鉴》意义差不多。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老子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老子反对“仁义”!
如《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老子认为是社会道德败坏到一定地步,才会有仁义产生,换句话说,到了社会需要弘扬仁义道德的时候,一定是道德早已败坏。
再如《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认为道在德先,德在仁先,社会道德沦丧,才会有仁义之说,仁义如果都难做到,才会有繁复礼节产生。
再看这句话里的“刍(chu)狗”,意思是用草扎成的狗,一般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多半会扔掉或烧掉。圣人,指的是统治者,也就是君主。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自由生长,君主无心于爱民,任由百姓自己发展。
这样看起来比较残忍,上天不应该爱万物?君主不应该爱民如子?
但是天地、圣人不仁慈,才会公平啊!
人类、动物、植物,都是天地生灵,天地对一个种类仁慈,就是对其他种类不公。比如风雨雷电,有期盼下雨的生物,必然也有厌恶下雨的生物,天地怎么能讲偏爱(仁慈)?
同样,君主对一部分百姓仁慈,必然会损伤另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只有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无心无为,才能至公有为。
这和《道德经》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经》全书强调的莫过于“无为”二字。何谓无为?通俗点说就是不要瞎折腾。
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做到了清静无为,不折腾百姓,百姓会自然富足安乐。比如汉初黄老治国、与民休息,最终实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本文是独孤豹原创文章,如有转载敬请说明。细读中国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独孤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