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秦对楚的战争后,周边形势祥和不少。在秦昭襄王面对楚、韩、魏被痛揍的跪地求饶时,他又会做出什么选择?他会选择吃下哪块比较好吃的蛋糕?
自译部分
韩釐王去世,儿子桓惠王上位。
自韩、魏被秦打服了,原因跟随秦国流浪天涯,秦昭襄王便派白起撺掇韩、魏共伐楚。
谁料还未等秦发兵,恰逢楚使者-黄歇来到秦都。他听闻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心想这不是让楚亡国的节奏?便给秦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
“臣听说物极必反,冬、夏是也。物极则危,就像垒起高高的积木,总会在哪一层倒塌。现在中国大地,从西到北(二垂),全是秦国领土。开天辟地以来,可是头一位。自楚三世以来,利用与齐接壤的地利之便,一直是破坏合纵联盟的先头军。如今您派盛桥担任韩国之相,盛桥不辱使命,促使韩国不断割地,是王不用一兵一甲,不必发怒便得百里之地,大王您真是英明神武。在韩妥协下,您又举兵攻魏,封锁大梁(河南开封),占领河内(河南黄河以北),燕(河南延津东北),酸枣(河南延津),虚(延津东),桃(河南长垣)、邢(河南温县东),搅的魏兵如热锅的蚂蚁,不敢轻举妄动,昭显大王之武功。”
“在对魏第一阶段胜利后,您经过两年厉兵秣马的休养,便又开展了伐魏战。在这次战争中,更是战果辉煌,占领蒲(河南长垣)、衍(河南郑州北)、首垣(长垣东北),进逼仁、平丘(封丘)、黄(开封市东)、济阳(兰考县东北),并将魏王彻底打服,卑躬屈膝以求合作。接着,您占领濮水(古代济水分流)、磨北部,在齐国要害部位插满尖刀,断绝楚、赵联络要地,各路诸侯在您攻伐期间,五合六聚不敢救,可见大王您的威名,无人能敌。”
“现在大王您如果能保功守威,稍微缓缓攻取之心,而大力开展仁义之政,把目光转移到发展这条路上,我可以保证,您不但可以解决隐性的还没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还可能将‘三王’变成‘四王’,‘五霸’变成‘六霸’。”
“但是如果大王您依仗兵势,打算乘毁魏之威而与天下为敌,靠武力称霸世界,我想,这样的态势会产生无穷后患。《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好开头便没好结局)。《易经》中说‘狐涉水,濡其尾(想在河边走就要考虑湿鞋的后果)’这几句话正说明始之易,终之难(开始一件事很容易,但是让其按自己猜想的既定路线保持下去是特别难的)。”
“以前吴夫差信任越国,出兵伐齐,在艾陵(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却被越王勾践在三江(松、娄、东江)击败。智氏信任韩、魏,约同伐赵,在晋阳围困战中,眼看着就要取得胜利,韩、魏却突然反叛,智瑶被消灭在凿台。”
“如今大王还在气恼楚国没有被完全灭国之事,却没想过如果灭了楚,韩、魏会乘势捞取利益,充实国力。我在为您考虑,还是把攻略楚国的计划暂且搁置。仔细想想,楚国是您的朋友,必要时会提供援助力量。您的那些邻居,才是敌人。现在大王轻信韩、魏,这就像吴信任越,我怕韩、魏如此表面依附于您,实则在找机会背后捅您一刀。为什么我会这么说?秦国对韩、魏来说,并没有积累的恩德,反而有累世的积怨。韩、魏父子兄弟死在秦兵手里的,有十代之多,韩、魏势力存活于世的每一天,那么这每时每刻,秦国头上都悬着把利刃。如今您又撺掇他们,武装他们攻伐楚国,这难道不是一项错误的决定?而且,出兵之路选择哪条?是问仇敌韩、魏借道?如果采取此选项,那么自出兵之日,您就得日夜担心秦兵的存活问题。那如果您不想借道,必然选择随水(河南邓州西)西岸,这又是充满悬崖峭壁,鸟不拉屎的地方,行军何其困难。”
“况且自大王开启伐楚战后,四国(韩、魏、齐、楚)必将全国总动员,待秦、楚打的热火朝天时,魏国必将夺取留(江苏沛县东南)、方舆(山东鱼台)、铚(安徽宿州西南)、湖陵(山东鱼台东南)、砀(河南夏邑)、萧(安徽萧县)、相(安徽淮北)等原属于宋国的领土。齐国也将乘乱,向楚发难,泗水流域必将被其收入囊中。我上面所列的都是开阔肥沃的平原之地。如果战争局势这样走下去,世上强国非齐、魏莫属。”
“我说了这么多,都是为大王您考虑,不如善待楚国。假若秦、楚合二为一共同打压韩国,韩国必将会屈服。接着如果我们把崤山(河南洛宁西北)关卡控制了,并借助黄河沿岸丰富的农业作为诱饵,韩王必心甘情愿降格为关内之侯。”
“如果您再举十万精兵屯于新郑,会使魏国心惊胆战,逼迫许(河南许昌东)、鄢陵(河南鄢陵)关闭城门,上蔡(河南上蔡)、召陵(河南漯河)中断联系。如此,魏国也会成为关内侯。”
“最后,我认为,大王您一旦把楚国当做朋友,就可以把那两个万乘之国收归做自己的藩属,然后可以把全部心思放在遥远的东方-齐国,这样下去,齐地西境也可以拱手而得。到时候,您的领土东到东海,西到西海,以此割裂燕、齐、赵、楚的合纵关系,再对燕、赵威胁,齐、楚敲打,这四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臣服于您,而您,亦可以从此号令天下。”
秦王听从了黄歇的建议,停止了伐楚计划,送黄歇回楚,与楚国结盟。
读书笔记
1、此文不能说甚妙,但可以肯定的是,黄歇一定意义上了解了秦昭襄王的心理,那就是,楚国认怂了,韩、魏可不好说,秦国您不是无敌于天下吗?现在赶紧找个强敌去吧。
而且我们在对楚的战争后期也看到了秦国的战略选择,在占领楚都后,秦把大部并力都投向了魏战场。隐隐约约感到秦对楚的战略目标似乎也已经达到,如果在中部还没有大的发展情况下,对楚地东进的战线拉的太长,从补给以及控制力来讲,对秦来说,都是难题。且放弃中原的肥沃土地,继续实施对楚东进的实际收益不会太大,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柏杨先生评论的也很有意思,战国后期,面对秦国的血盆大口,各国开始了出卖猪队友的节奏,以求于苟延残喘,把战火引向别家屋子的目的。还口口声声说,别国看起来很好吃,而我不太好吃,能活一时算一时。
2、全文的论证下了苦工,不同于各种高大上的言论,黄歇在论证上,搬出了很多城市,地名,说明他对战略方面做过很深的研究,但是这对我来说,确实太费功夫了。
还有一点,大家看完此文后,是不是觉得有些异样?黄歇把诸侯局势全部分析完毕,唯独漏了一个国家,那就是赵国,赵国此时作为超级大国,黄歇为什么把他漏下了?是史料的缺失,还是黄歇的故意?是他故意把矛盾指向赵国了吗?
3、此文的论题,引据以及推论做的很是可以。以信任为核心,展开了不能轻信韩、魏的事实以及推论,并抛出了一个很大的诱饵。实的一面上,是能侵齐。虚的一面上,那可就更诱惑了,就是领土达到两海。如此的文治武功,哪一位战国时期的帝王可以抵御?这种为脱离困境还不忘紧拍马屁的行文,着实让晚辈我佩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