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本质是什么,它跟消费有何区别?如果一个人能准确生动地定义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件厉害的事情。
当我在《利息理论》第一次看到欧文·费雪尔对投资的定义时,我感到有点点震撼。欧文·费雪认为,投资和消费没有本质区别,投资只是时间维度上的均衡消费。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下子就把投资和消费联系了起来。如果我们平时的消费为的是生存或者是“即时满足感”,那么投资就是白天修屋顶的未雨绸缪或者是获得“延迟满足感”,也就是把今天计划的消费延迟到未来某个时间,甚至是下一代。
人的大脑有两个决策系统:大多数时候,人处于感性、冲动和被诱惑的状态,此时你处于动物的本能,渴望获得“瞬间的满足”。
只有少数时候是会处于理性、思考、自律的决策状态,这时的你选择的是“延迟满足”。
大部分人都是外力推动的,只有规则的约束才会收敛惰性,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是打工人远远超过老板了,因为创业的人需要极度的自律,只有专注才会有所收获,现实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现在可以把握,但是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所以很多时候,人类都有一种瞬间享受,瞬间满足的倾向。
那为什么还有人要投资,愿意放弃现在的消费,而不选择未来去消费呢?这是因为投资者觉得现在不消费,以后消费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或幸福感。
比如你现在明明可以刷抖音聊八卦,但是你已经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因为你觉得它对你的成长更有帮助,会比其他打法无聊的行为更开心。所以你愿意花时间去看我写的文章多了解点知识,这也叫做“投资”。
可见,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追求即时的满足,更是在追求一生幸福的最大化。如果你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推荐你去阅读一下《幸福之路》这本书,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以及文学家罗素把他的幸福观写在了上边,看完之后你可能会醍醐灌顶,发现“幸福并不在远方,就在你的身边”。
以上两种定义都是基于投资的“目的”。如果从投资的“过程”出发,就会看到投资不同的一面。
在股神巴菲特眼中,投资意味着投资一家公司或一项业务,而不是股票本身。他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优秀企业,为企业成长挣钱。所以,投资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但另一位投资大师——被誉为“金融巨鳄”的索罗斯却不这么认为。2015年1月22日,国际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在达沃斯的一次私人晚宴上正式宣布,他将永久退休。
一直以来,这位传说中的投资大师在金融市场上翻了河,让无数人感到惶恐:1992年攻击英镑,净赚10亿美元;1997年,他对泰铢发起攻势,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2012年,索罗斯做空日元,获利至少10亿美元。
退休当晚,他给世界留下了一条意味深长的信息,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幻觉和谎言的系列。要获得财富,办法就是认清它的假象,投入进去,然后在假象被大众认可之前退出游戏。”
这话什么意思?如果你读了他的书《金融炼金术》,你就会很快明白他想表达的是,因为人类的非理性,市场总是错的。只有比别人更快地发现市场偏差,认清事情的真相,才能盈利。
显然,在他眼里:投资是一种博傻游戏,比谁聪明。聪明人会从傻子身上挣钱,所以投资其实就是一场比拼信息与智力的零和游戏。
这时候,我们就有些懵了,究竟谁对谁错呢?事实表明,他们都是对的。这两位87岁的老人,尽管投资理念不同,却都实现了富可敌国的梦想,成为投资领域的两座高峰。
他们就像中国武术圈里少林和武当的创始人一样。因为他们对投资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派,一个叫价值投资,一个叫趋势投资。
前者更注重基本面分析,选择和优秀的企业一起成长,后者更注重技术和心理分析,以便在巨浪来临的时候狠狠的赚上一大笔。
当然,这两个学派的“武林秘籍”是他们长期积累的人生经验,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投资。没有专注,任何人不可能成功。
我们虽然不能像巴菲特和索罗斯那样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甚至是没有余钱去投资,但谁说只有钱滚钱才是投资,才有复利效应呢?
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来累积的知识、我们行万里路的人生阅历、我们言出必行的靠谱品质,甚至像我写的一篇篇文章,也有复利效应,也是一种投资。
人生就是一段不断投资的旅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幸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