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讲我从这场live学到什么之前先讲讲到对这场live的感言。
知乎很多人批评这场live,认为这场live没有多少价值,纯粹是在营销。
对此我的观点是保持自己思考求真的态度,不要随波逐流,吸收有益于自己的知识,自己知识的积累就是从相信到不相信,从相信到更相信的过程,这个需要自己去不断积累,不断筛选,不断熔炼。他们认为对也好,错也罢,但都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是自己认为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需要摒弃什么,能够获取什么……
对于这次live,我还不能豪气地表达说这场live不值1元钱,因为我的经验阅历只有10,而李老师可能有100,当我的阅历增加了,或许能够看得更真实。所以,目前的感言大部分分享还是对我有用的,起码现阶段有用。
下面讲我的收获。
精读与泛读相辅相成
输入部分李老师强调精读——认真读、反复读。
对此,我个人的歧义比较大,我个人的看法是要广读与精读结合使用。李老师的观点本身有一个内在矛盾——筛选出精致内容来精读,但问题是精致内容从哪里来?李老师虽然提供了自己挑选书的方法,但是别人挑选书的方法或者推荐的书对于我们自己就是精致内容吗?
不是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精致内容。但是如何知道这个适合自己呢?或者说怎么判断这本书是自己需要的呢?只有一个方法,增加自己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鉴别水平,那么这个需要自己广读、泛读,不断地读,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达到辨别的能力进而筛选出高价值的知识进行精读。所以,重要的在于找到适合自己吸收的知识,泛读精读都很重要。
泛读能够拓容从而让你辨别劣质内容,你只有经历假的东西越多你才具备鉴别真实内容的能力;精读能够让你从真正的知识彻底吸收有价值的内容。所以,精读跟泛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
理解吸收知识需要从概念、关联、逻辑、科学方法论努力
对于这四点,我还不能确定只要具备了这四项能力就可以很好地去吸收各种知识,目前比较肯定的有如下几点。
理解知识先理解概念
实际上,概念往往是最精髓的部分,因为定义已经是前人归纳的精炼内容,如果理解了概念,就能理解这个定义延伸的很多内容。
在探究因果关系时刻自问
在探究因果关系的时候时刻问自己这4个问题:该原因是否是原因;是否唯一;是否最重要原因;什么造成这个原因。这样就能够思考更全面。输出是知识积累的重要环节李老师对于输出的评价是:输出能够反向让你更好地保证输入质量、处理质量,因为输出能够让你更好地去总结、构建已经掌握的知识。这一点我还是很认同的,其实整个知识体系的搭建就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地输出中去总结、凝练;而随着阅历的增长,还会对以前输出的内容再次进行熔炼汇总,如果当初没有输出总结,那么未来知识体系的搭建是很困难的。
总结
不管学到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实践,就像我现在这样——写了这篇文章。
Live链接《知乎live-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当然,也可以知乎搜索,有些朋友写了文字笔记,方便感兴趣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