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提交作业的时间,得赶紧把剩下的两张全部做完。不然又要像今天下午一样,急急忙忙地赶回家,用半小时把已经做了一半的图片做完。
晚上一吃完,就坐在电脑面前开始做图片。做完最后一张的时候,没想到竟然到了十点钟,整整三个小时没有起身做任何事情。到底是怎样的三张图片,让我三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呢?
第一张图片本来应该在下午六点左右的时候发到群里,昨天偷懒没有做完。只是把背景的色调了下。还好只剩下一半的作业,脑袋里也已经有了成型的样式。依葫芦画瓢还是比较容易,难的是根本不知道要做成什么样,根本无从下手。
当初找别人要图片的时候,我承诺过对图片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你给我一张照片就行了。信誓旦旦,以为自己能无所不能。实际上基本的修改和增加没有什么问题,但要加上炫酷的特效,有点难。当然,很大程度上与自己使用的工具有关。
第一张图片背景比较好,我只要调下色,增加文字就行了。后面两张稍微难一点,背景比较嘈杂,不得已用上了美图秀秀,keynote,PPT,截屏,四种极简的工具。
PS这样高大上的工具,目前电脑里还没有装载,128G的小电脑担心承受不住会崩溃。不过什么条件下,就使用什么工具,这一点难不倒我。
尤其是第三张图片,得先去掉背景,然后再上背景色。这样背景显得留白部分多,读者不会压抑。字体也会有更多发挥空间。
说来很奇怪,其实第三张图片的构思我想了特别久,试了几个风格都不好看。无意中试到了黑白色,觉得效果非常好。很快就选用了背景白色,人物灰白。后来又考虑到这是放到公共群里边,还是女生的照片,最好有点颜色比较好。你猜怎样,PPT里竟然有去掉背景,背景上色,这几个功能真的可以和PS媲美了。
试来试去,还是觉得青苹果颜色文艺气息最浓。一瞬间,我突然又想起很早很早以前看过的杂志。那些专栏作者的头像通常都是黑白色,头像底下就是他们自己的签名。也许是那时候看杂志的时候,觉得头像很漂亮,默默地把它们记在了脑子的某个角落,就等着今天用出来。这种感觉很棒。
和写作一样,做图片的时候也需要灵感。而灵感却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是你之前看过的某本杂志的一个头像,某部电影的一个镜头,或者是谁说过的一句话,非常微妙。
和梁宁老师说过的一样,这叫做微观体感。梁宁老师是中关村第一才女,腾讯高级产品经理,她在得到上的产品思维课是我的认知刷新重要来源之一。她提到一个例子,当初罗胖在发每天60秒语音的时候,马化腾当即就决定这60秒会做成一个产品。果不其然,罗胖靠死磕这60秒,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成了中国第一大号,没有之一。
为什么马化腾能够如此精准地做出判断,这与他个人的微观体感有关。这个微观体感的来由,又与他个人的阅历联系紧密。
如果没有早前阅读过很多杂志,也许我根本不会想到文艺头像这个场景。就如这次写作,如果我没有做值月生,就不会做图片,就不会有微观体感的阅读输出,更加不会有这篇文章的出现,也就不会有我对这个观点重视。
每走一步都算数。当然,这个数是否有价值,就要看注意力的产出是否有价值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