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要先明确目的:首先根据使用场景确定产品的型号规格(外观和尺寸等),再根据想要达到的效果确定其结构组成,确定下来后再着手开始研究,才能保证大方向不会出偏差。
开始床垫项目的时候,因为属于不同领域,所以最开始是本着模仿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来进行研究:买回产品,拆开分解结构组成和材料的组成等。最终确定材料的类别;其次是研究工艺,对于我们来说,床垫的生产涉及到的主要还是缝纫类的工序,几经周折,总算捋清楚具体的缝纫工序(花样+同步车单针和双针+厚料包边),接下来的就是匹配工装设备了,开始项目研究的时候,参照物是单人的床垫(1*1.9m),所以接下来的设备也是以单人的来为参照的,没有衍生考虑到双人的尺寸,最终导致产品的尺寸比较片面性,好在后续可以进行不同尺寸的增加。
隔行如隔山,因为对电气类知识的缺乏,只能边走边摸索,导致了时间上的浪费,以为很简单的结构组成,其实里面涉及到的知识也是很专业的。
因为各方面原因以及时间紧迫的因素,首次送检样品选择委外加工(有3c证的公司),当时以为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跟厂家要求的是要符合3c的检验要求,厂家也表示“随便送检,没有问题”,我们也不具备检测的条件,所以就按照厂家提供的样品送检了。事实上那个时候还没有捋清楚一个电热褥垫的关键件参数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比如温控器和发热片的功率之间的关系,比如像这些关键件是需要由具有CQC资质的厂家提供的等等。最终的结果是:送检产品不合格,需要进行整改。
在收到了本次送检的整改通知后,因为当时对于电热产品的不了解,整改的时候只能依靠代理那边从实验室老师那里获取整改的方案:整体来说就是功率过高,导致温度偏高,需要降低产品功率。于是开始到处找小功率的温控器,不仅功率要低,温度也要在整改的范围内。当即决定还是找符合要求的发热片和温控器我们自己进行组装,做成产品送检比较靠谱,即使不合格,也可以向厂家请教专业的改进建议。
在找温控器和发热片供应商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有资质的专业做温控器的只涉猎温控器领域,即使他家有发热片销售,也是中间商;同样的发热片厂家就是专业做发热线,发热片只是把制作好的无纺布片中进行穿线就行,因为在CQC里面认证里面,这属于是两个大类,基本都是独立开来的。再去问之前同时销售温控器和发热片的厂家是否有CQC的资质?答案是没有。在一点点的交流和摸索中总算了解到了有用的信息,关键件需要CQC的资质,按照这个要求去寻找供应商,目的就更加明确了。
3C认证属于强制性认证,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所以与别的领域不同的是:不仅需要保证产品是合格安全的,同时产品用到的零部件涉及到行业认证的也必须有认证资质,提交资料的时候也需要提供供应商的上游零部件的厂家的资质信息,相当于是一环扣一环,更能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另外一点就是样品里面用到的零部件厂家,大货的时候也需保持一致性,不能随意变更关键件的制造商,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更全面的去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在改进产品的过程中也陷入过误区:错把温控器的功率当成是产品的功率。导致找寻的时候很难找到匹配的。最后经过发热线厂家的科普才知道:产品的功率是跟发热线的功率关联的,发热线的所用量以及发热线的电阻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功率(高中时候的物理理论知识派上了用场)。在消化了得到的一系列信息后,明确了标准:1、发热片功率需降低;2、温控器功率需高于发热片功率(才能带动);3、两个关键件必须有CQC资质,并能满足3C的送检要求。按照此要求,最终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关键件
几经波折,最后整改的由我们自己包边的样品顺利的送检。虽然过程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繁琐和迷茫,但是最终也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豁然开朗,只要去探索,结果总会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