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完东线战场上德国与俄国的对战,以俄国失败落幕。今天来继续说一下东线上另一对玩家——俄国与奥匈帝国。
俄奥两国战线漫长达300公里,在这条线上俄军布置了四个集团军,奥军部署兵力连俄军的2/3都不到,明显处于劣势。
但其实这是奥匈帝国自己作死的结果,其始作俑者就是奥军总参谋长康拉德。
康拉德是个极端的主战派,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就极力主张要对塞尔维亚动武,以前还有斐迪南大公压着他不敢太过分。大公死后康拉德就上了天,完全没人能拉的住他了。此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的极端措施,与康拉德有极大关系。
仗打起来后,按说奥匈帝国的最佳策略就是先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北边与俄国对抗,等击退俄国后,塞尔维亚这个撮尔小国还不是随便收拾。
但由于对塞尔维亚怨念太深,康拉德下了非常臭的一步棋。他把部队切成三块,一块往南,去打塞尔维亚。一块往北,去喀尔巴阡山脉防守俄国。还有一个B集团军放在中间,按需要看是向南派还是向北派。
按说要是能一直执行这样的策略也可以,不至于太差。
但昏人就是昏人,好招都能被折腾成昏招。康拉德认为俄国幅员辽阔,征兵没那么快,于是把北线的兵力又调往南边。
他忘了俄国是最早做战争动员的参战国,而且俄军近一半的兵力就部署在华沙,就在奥匈眼皮子底下。
北边的兵力刚调完南边,北边俄国兵就压了上来。康拉德又手忙脚乱地把兵力调往北边,把全国的铁路网弄得一团糟,所有的作战计划也都全乱套了。
这么一折腾,南边的部队还输给了小国塞尔维亚,使奥匈帝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窘境。
这种情况逼得德国没办法,只好不断地从西线抽调部队来替奥匈帝国补窟窿。这也是德国在西线不得不采取守势的原因。
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