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咨询
这节咨询主要聚焦客体关系为主的呈现和概念化。
来访者开始带来的是抑郁、焦虑的症状,跟妻子的现实冲突的议题,从流露出的压抑和自我攻击中,咨询师逐步引导出核心关系的回溯和配对的呈现:过度顺从和牺牲的孩子与过度严苛和粗暴的父亲。
咨询师很节制,内隐了反移情、表现出顺势而询、适度共情、留有空间(沉默)。金句:
“推进咨询靠的是充分训练后的直觉”。
第二次咨询
1.抑郁者往往有兴奋的时候,自我攻击的另一面是夸大自恋,来访有玉石俱焚的力量。
2.如何理解和处理沉默、让谁先说?等,没有绝对答案,关键要觉察双方的动力。
3.咨询师的哭笑等反移情反应是自发的,可能是对来访者的替代性表达,也会觉察来
访的可能反应去做节制。如果发现有节制的困难,则需要觉察咨询师可能带有的个人议题。
4.自杀评估中首先要关注、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做好过程记录是对咨询师的保护,但签订不自杀边议并非有效的方法。
第三次咨询
1.关于来访者迟到的讨论
咨询师受后现代的影响,不会预设“阻抗”等判定或者预设话题,抓住此时此地,理解来访者,觉察自己的感受。
阻抗是向原生关系靠近或递近的一种方式。哪怕是魔鬼的怀抱,也是熟悉的怀抱,离开也是不舍的。
要放在整个治疗背景里去理解来访者的迟到,看是否具有反复性,要理解整个过程。谈或不谈是形式,跟随来访者。
2.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情况:来访者理智上很懂,感受和反应还在重复?
这往往意味着来访者的生存恐惧压抑得很深,无法自动连接成像,防御得不容易让人触及、不容易被情绪感知和消融,人格水平处于边缘位置,也可以用垂直分裂来描述。对于边缘水平的核心是处理投射认同,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自我建设,不被无助和挫败摧垮。
3.咨询师长时间沉默后,来访者自己切换话题,是否又让来访者处在照顾者的位置?
首先停止询问是因为咨询师已评估到来访者的意识水平,没有必要再询问迟到相关的问题。咨询能改变的不是人格类型的内核,而是改变其功能性和弹性,让其有更好的自我建设、更有边界、更有社会适应性。来访者仍然会是一个照顾者,但成长后相对来说内心会比较自由,不至于要照顾到妥协和牺牲的位置。咨询就是让这个位置从边缘水平一点点改变。这个来访者早期教养中应该也有被过度照顾和过度期待的方面,也是他焦虑和愧疚的一个来源点。所以咨询师要做的不是时时去满足时他被照顾的需要。
4.后现代理念和技术在咨询中的渗透
一是关注意义,所以会问来访者的委曲感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
二是关注背景,理解到在中国农村,像来访者的父母艰难求生存的状态是普遍现象,形成了社会性创伤结构,会把生存不下去的恐慌传递给子女,比如即使生活富足了,仍会逼孩子把饭吃光等。相应的,孩子也会形成他们的应对,比如这个来访者就会先哭,哭了就不被骂不被打了;对老婆的过分的会压抑愤怒、道歉,等等。
三是不预设话题。
5.结尾不总结、不布置作业会不会让来访者感觉没收获?
这主要基于对来访者评估在边缘水平而非神经症水平,这个阶段过多的认知层面的工作效果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