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教师资格认证时我写了《原来我还这么年轻》,不少网友读了之后觉得我心态好。如果当时我说自己年轻是心态好,那么今天读了《重塑大脑.重塑人生》第十章“返老还童”时,不难知道,原来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是真的年轻。我所指的年轻指的是心智的年轻――人老脑不老。
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在90岁时设计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富兰克林在78岁时发明了双焦眼镜。李曼和西蒙顿在研究创造力时发现35~55岁是大多数领域创造力的高峰,60岁和70岁的人,虽然他们动作比较慢,但是他们跟20岁的人一样有生产力。
当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91岁时,有一位学生问他:“大师,为什么你还持续不断在练习?”卡萨尔斯回答说:“因为我还持续不断再进步。”
看了这些人的事例,你是不是像我一样高兴的合不上嘴了。
据研究,身体的运动不但能创造新的神经元,而且因为心智的活动要靠大脑,而大脑需要氧。散步、骑脚踏车或心肺运动都能强化跟提供大脑氧气有关的器官,使人们觉得心智敏锐,就如2000年前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所说的一样。不论什么方式只要能使心脏和血管维持最佳状态都会使大脑受益我们不需要过度的健身,过和不及都不好。
运动刺激你的感觉和运动皮质区,维持大脑的平衡系统。这些功能在我们年老后开始退化,使我们容易摔跤而待在家中不敢出门,大脑最怕的就是人留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动,这样会使大脑萎缩的更快。单调不动会减少多巴胺的分泌,破坏维持大脑可塑性的注意力系统。
哈佛大学的精神科医生乔治.范伦特,主持了一个大型、长期的人类生命研究计划,他研究了824名受试者,从青春期后期到老年。它的受试者为可分为三组,一组是哈佛毕业生,一组是贫穷的波士顿人,第三组是智商非常高的女人。这些人有的已经80几岁,被追踪超过60年了。范伦特总结说年纪大不一定如年轻人以为的代表着下降、衰退的历程。许多老年人学习新的技术,人生经验丰富,是他们在社交场合适应的比较好,态度从容,谈吐有智慧。这些老年人其实比年轻人更不容易得抑郁症。
生命是为了生活,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去做你一直想要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产生强烈的动机,而动机才是关键。法山诺89岁才拿到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在老年时,自学希腊文与阅读经典的原文。
有些人可能会想:“干什么呀?我在骗谁呀?我的一只脚已经在坟墓中了。”但这种想法是会自我实现的预言,只会加速心智的衰退,因为大脑是用尽废退的。
由以上例子和原理可以看出来,我现在是真的年轻。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为年轻的自己而感到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