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星期六
老王在同事的推荐下,约了门诊咨询,按时就诊。
一落座,她开始说了起来,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办?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和价值感,看不到希望,老公和家人都不理解自己,想象自己还不如死了的好过........这种情况半年了,近2个月加重,一周前在门诊取药,觉得吃了药物后晕晕沉沉,认为药物对自己的病情无效,自我情绪评估为负分数.......
15分钟过去了,本次求助目标还没有协商下来,再次澄清后,多次询问探讨咨询明确目标“尽快缓解痛苦的情绪的状态”,于是针对目标探讨,帮其解决具体情绪问题目前首选MECT、药物治疗,而后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一一澄清后,她满意离开,接受药物治疗,同事问我怎么是做到的?我也无法言说,但我心理清楚,严格按规范操作是底线。
心理咨询和治疗不是劝说,而是要明白“用她的思维模式解决她的问题是无效的”,一定要和她不一样,否则就被求助者催眠跟着走了。起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扩大求助者的意识,专业叫“意识扩大化自我探索”。(《心理治疗基础》许又新;心理治疗起效果的6大因素包括:矫正性情绪体验;从事新的有效的行动;提供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治疗者与病人的关系;随时准备接受社会的影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其实,心理医生并不是给患者支多少高招,而是首先基于对她的判断:很多不愿意服药的患者,实际对药物半信半疑,即使开了药物,服药的依从性也会很差,这也是导致病情反反复复不见好转的原因之一。半信半疑其实是不信,而在行为上表现为无法按医嘱服药。不信的背后也反应出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觉得自己就应该每天高高兴兴,就应该幸福满满,当她知道却做不到的时候,各种冲突,矛盾,挫败,自我怀疑和否定,无奈和无助也就伴随而生。而实际上面对当前她遇到种种的困境和压力能开心起来才怪了呢,解决冲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
咨询的效果有效还是无效,也有评估的维度,这里不再啰嗦。但最终要归结于是否实现了咨询目标,实现了目标才是有效,心理咨询/治疗是解决问题之一,但不是唯一。
改变旧的模式,新的模式才会形成。第一次果断拒绝病人,结果也不错 ,“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