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漫议
那是青春吐芳华……《芳华》上映,热评如潮。和以往情况类似,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这里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也算是一吐为快吧!
一部《芳华》,创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冯小刚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这……这……”了半天说不上来,最后思忖再三说:“电影拍完了,真不知道说什么了,都在镜头里!如果愣要说,只能说那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那就是我们的青春……”冯导的这话,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报之以深深的理解!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葱岁月,不管它是多么不堪,哪怕充满了苦痛、屈辱、猜忌、盲从甚至丑恶,那也是青春!一定同样充满了激情、活力、冲动、欢笑和爱意!这难道不正是丰满而厚重的人生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留恋和追忆、不值得我们留下意味深长的眼神和五味杂陈的心思吗?我们都不妨扪心自问,有哪个人的青春(或者说人生)是单一的?即使有会那比一杯白开水更有味道吗?冯小刚跟严歌苓说写一写文工团那一段经历,是因为那是一段他们共同忘不掉的经历,是一段他们认为很适合进行艺术创作的经历,是一段他们认为可能对受众有所裨益的经历!把这样一段经历写成小说、搬上银幕,了却事主心中愿,赢得台前幕后心!不知说得对不对,谬以为这或许就是他们创作这部电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认可了这一点,那么一切关于这个电影噬唔就都好统一了!
有人说冯小刚是在进行一次可耻的赞美。说赞美并且可耻,那么,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一下,但我搜尽影片的每一个细节,不是对善的无视就是对美的研磨,他到底赞美什么了?如果愣要用赞美一词,他无非是赞美了自己在别人眼中很不屑的青春,然而唯其不堪才更让当事者难忘,这可耻吗?其实说这话的人不过是在自己意识形态的底色上盲动的一种阴暗的错觉罢了!实际上,严歌苓和冯小刚所进行的创作,正是在清醒的主体意识下的大胆的还原或者说暴露!在这一点上他们俩是高度一致的(不要忘了严歌苓就是《芳华》的编剧)。当然,这中间还溶入了他们对那一段经历追念、反思和取舍,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探讨和争论,这当然可以看作影片成功的标志。
影片最突出的褒扬创作者主体意识的是对这几首著名老歌(《送别》、《英雄赞歌》、《驼铃》和《绒花》等)的移植。也许是因为音乐对电影气氛的烘托力量过于强大,很多观众对此反应强烈。从艺术上讲由于导演运用的恰当,这无疑成为影片借力打力的高明之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其他时间,影片一直处于冷静客观的叙述中,并未过多溶入创作者自身的好恶,以至于有些观众对此颇多不满。但我们还是要说,曾经发生的就是那样,那就是他们那代人的青春和生活!对于身处网络时代的人们,再现也许正是最合适的表达!难道谁会否认刘峰的善良吗?难道你感受不到何小萍这朵弱花所受到的挤压和摧折吗?还有那个林丁丁,有人说她是邪恶的化身,其实对于一个十八九、二十出头的青春少女来说这说法未免过于危言耸听,充其量她不过是好弄情使性、偏狭自私罢了!试想,处于那样的年代,刘峰这个“活雷锋”一时冲动抱了她(尽管这个拥抱是多么的美好),而且最主要是被战友撞了个正着,而且他们以为是她在腐蚀“活雷锋”,她的那种出于本能的自保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吗?而且她可能并没意识到她的告发对刘峰意味着什么!也许理解了她你才能理解那个年代和那样一群人的生活吧!好了,千言万语还是那句话,这就是那些人,这就是他们青春的年华!这也许正是影片想留给我们的价值吧。
青春易逝,芳华难留。几十年后再聚首,看到的无疑是满目沧桑。当两条苦难之河顽强地流经曲折和坎坷终于实现汇流的时候,影片那一段饱含深情的旁白是如此地令人动容:“……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这银幕留下我们芬芳的年华吧……”这时,《绒花》的前奏响起,我的心也和观众一样,随音乐一下子飞扬到半空,虔诚地去聆听韩红美丽的歌唱: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