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来集读书让生活美好简书电影院
张爱玲的“新感觉”——《倾城之恋》小说与电影读\观后

张爱玲的“新感觉”——《倾城之恋》小说与电影读\观后

作者: 水波杨山 | 来源:发表于2024-02-02 16:38 被阅读0次

    《倾城之恋》的“新感觉”,读来赏心悦目:

    “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尘灰吊子。”(听觉——视觉:通感)

    “……擦亮了洋火,眼看着它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移,移到她手指边,她噗的一声吹灭了它,只剩下一截红艳的小旗杆,旗杆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她把烧焦的火柴丢在烟盘子里。”(情景交融的主观感受)

    “蚊香的绿烟一蓬一蓬浮上来,直熏到她脑子里去。”(主观感受的外化)

    “那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酽酽的,滟滟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窗中看海景的主观感觉)

    “那口渴的太阳汩汩地吸着海水,漱着,吐着,哗哗的响。人身上的水份全给它喝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大自然的拟人化。主观感觉)

    “那雨下得大了,雨中有汽车泼喇泼喇航行的声音,……”(汽车“航行”,主观感受)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凉的,烫烫的,野火花直烧到身上来。”(奇异而真实的主观感受)

    “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黑箱子,啪地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炸弹爆炸一瞬间的主观感受)

    “……每一个呼啸着的子弹的碎片便像打在她脸上的耳刮子。”

    ……

    太多。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新感觉派”的特色。

    小说发表于1943年。张爱玲23岁。心智与艺术早熟的天才。创造力巅峰的年纪。

    就在张爱玲登上文坛几年前,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形成潮流。张爱玲不免受其熏染。

    “新感觉派”干将穆时英,他的《上海的狐步舞》,有“古铜色的鸦片烟香味”的句子;《第二恋》有“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的句子,通感运用出色。

    中国的新感觉派又可溯源于日本“新感觉派”。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有“……骤雨白亮亮地罩在茂密的杉林上,以迅猛之势从山脚下向我追赶过来”的描写。

    更早是西方现代派作家主张的感觉上的“五官不分”,有“我听到光的声响,我看到声音的光”、“我的舌头大叫,我的鼻子看到”的通感诗句。

    张爱玲的艺术天分,无疑震惊了当时与后来的无数读者。

    导演许鞍华忠实地将张爱玲《倾城之恋》原著搬上银幕。影片上映于1984年。

    太忠实了。对白、人物、场景几乎照搬,甚至叙事详略安排都照原著来。

    也许,原著丰富而准确的意象,已经提供了拍电影的最好基础——张爱玲可是好莱坞热心影迷呢。

    ——当周润发饰演的范柳原拥吻白流苏时,对准两个人的镜头,整个地就嵌在镜子里。

    读过原著的观众如我,就会心了——哦,这就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这就是“凉凉的,烫烫的,野火花直烧到身上来”的感觉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的“新感觉”——《倾城之恋》小说与电影读\观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tt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