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有些晚了,挑出这本书来读,只读了第一篇文,便忍不住发个状态,想让别人知道我喜欢这本书。韩愈《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惑的不只有人,还可以是书,而这本书就是一本解惑之书。
第一篇写了什么呢?书讲着有一年春晚小品,中国父亲给美国留学生儿子打电话,或许儿子曾经抱怨过在国外餐馆打工受了欺负,父亲最后掷地有声的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舞台下面的观众是掌声如雷,而林达问过许多留学生,则更多的是无奈和无语。因为,要在美国餐馆打工,一需要英语过关,二需要工作许可,而大多数留学生并未有工作许可,所以更多是在华裔的餐馆受着剥削,所受委屈和父亲理解的“美国人”根本不是一回事。
林达说:“路程的距离造成了理解的距离。”
我一直想着的是昆德拉的《无知》,主人公回到捷克,他对祖国并没有根的感情,也只是回来看看,肯定还要走的,旁边人却认为他抱着爱国的情怀回来,要替祖国贡献一份力的;还有他回来,也只是为了取一副喜欢的画,哥嫂却认为他回来为了房产;文中诸如此类,处处皆是。“他们对于我一无所知!”
而多少中国人对于美国又是多么的“一无所知”啊,还偏偏总喜欢自以为是的臆想,是己所是,最终以讹传讹。而又多少人,甚至对美国的结构无甚所知,简单认为,美国种族问题是黑人白人问题,而美国人群也大多集中于这两种肤色和一部分移民。
林达会告诉你这样的理解太简单了。“在纽约的地铁里,你常常听不到英语,但是你有可能听到这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远在三百多年前的1673年,当时这座城市还只有八千个居民,就已经有十八种语言。现在,这座城市甚至有一百七十种不同民族的社区。”看到他写的纽约或旧金山华裔美国人,有人一辈子不讲英语,甚至一辈子只讲一种方言,就更有画面感了。——“在旧金山的店铺里,我就亲眼看到,店主因为一名美国妇女用英语问价而不搭茬,也因我们不会说广东话,对我们不理不睬”。
这里的种族问题,远不止白人黑人问题,华裔看不起黑人,华裔嫉妒犹太人等等,移民之间矛盾也比比皆是,他们皆是合法的美国人,在这个历史可数的国度,和那些国人臆想的“美国人”不过也只是寥寥移住的先后时差罢了。书中还讲了那时很著名的黑人骚乱的事情,起由是几名白人警察追捕时违法打了一名黑人,但,骚乱过程中,确是亚裔商店是黑人主要抢劫和破坏的目标。林达写着:“这场骚乱是种族问题新发展的象征,其特点是‘少数民族歧视少数民族’”。
上面这些仅只是第一篇拾得的些牙慧,今天下班便满怀饥渴重新投入阅读,毕竟,美国有时在中国人心中便是“自由”的代名词,林达还要逐步带我近距离观看解析过去。
第二篇文章也没有写到美国的自由,而是从它的不自由开始写起。“喝酒”的不自由,买酒要年龄证明,任何商家,如果卖给低于二十一岁以下年轻人酒,都会被传到法庭;周一到周六,晚上十一点以后不准卖酒,工作时间不允许喝酒,公众场所不准喝酒。当“老板”的不自由,面试时不能问年龄,婚姻,出生地,是否残疾,及移民情况等,就怕被说不尊重民权,有歧视弱势群体。林达说:“和美国人聊天,发现我们和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我们评论一件事情“好”和“不好”的时候,他们经常只是简单地说,这是合法的,以及这是非法的。”
或许便是尽量完善的法律去保护更自由个体吧。
随后讲到《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美国的建国者好像和中国的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领袖都不同,他们要的并不是‘拉下老皇帝,我当新皇帝’,他们自认是在追求一种属于人类的理想,他们在《独立宣言》中说,他们要求是这块土地上生长,平等,自由和幸福”。华盛顿和那些建国者们,在英国签字承认美国独立后,没有顺势揽权,却纷纷迫不及待的回到庄园,耕种土地,直到战争结束四年后,由于国家无法有效运转,才犹疑着成立联邦政府,并起草《权利法案》,可想理想是真理想,而不是晃点人的大口号了。
一个人有理想,并朝那条道路前进,必是个可敬的人;一个国家有理想,那么多人为着共同的目标,抑制自己的私欲,又怎么不令人心生向往呢?
书读三分之一,便情不自禁想更多人喜欢,愿你也能从此书中解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