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开学啦!作为一年级的家长,内心真有点小紧张。
想想昨天孩子们昨天还在幼儿园里,被老师百般呵护,转眼就要开始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无数的刀光剑影和一座座独木桥上的推推搡搡,作为家长多少都会有些焦虑,不知道做哪些准备和改变,才能帮他们顺利渡过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适应阶段。
家长们几多惶恐,几多茫然,可是不管怎样的心情变化,初心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好”。他们希望有人指点、帮助,告诉他具体要怎么做,毕竟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态:虽不希望他们每次都“赢”,但至少不要刚开始就“输”。
以前曾读过一本书《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这两天又重读了一遍,收获颇多。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颗一年级焦虑家长的定心丸。书中没有讲述教育的大道理和大理论,反而从细节入手,将孩子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大事小事,凡是家长想知道的,而老师又没有时间细说的,都详细的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作者卓立,全国十大明星校长,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教育功勋人物。卓校长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50多年,很早就提出和谐教育,认为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为未来培养人。他认为“教育必须心中有大局,眼里有细节”。
在本书中,卓校长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句:“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
第二句:“孩子上学了,家长也要上学”。
我们都是不天生就会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要面临不同的挑战。孩子上学之前,家长必须要清楚这几件事:
一、转变身份,正式开启“小学生”家长模式
入学前的准备,不只是给孩子买新书包、买铅笔盒这么简单,当然,也没有买个学区房举家迁徙,准备“陪太子读书”那么复杂。当父母的,首先要发自内心的认同并接纳:我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帮助他们成长。
对于谁来管孩子的学习,卓校长的建议是:“谁更愿意管孩子”。因为有意愿才会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有更多的耐心和孩子沟通,但另一个人也不要当“甩手掌柜”,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谁都可能受挫,沮丧,甚至抓狂。像是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普遍成为父母们头痛的问题,更有网友称:“这世上有一种劫,叫陪孩子写作业”。所以,在这条坎坷路上,父母得互相鼓励支持,才能更好帮助到孩子。
我们想成为怎样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怎样的期许,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做出了什么样的榜样,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施以援手......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汇入塑造孩子的洪荒之力中,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父母们只要坚持过小学的前两年,和老师合力帮助孩子获得学习动力,养成学习习惯,找到学习方法,那么以后的学习生涯就会越学越轻松,父母也就会越来越省心。苦总是要吃的,今日的苦是为了明日的甜,相信每个父母都懂这个理儿。
二、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喜欢去上学”
热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虽然有点俗,但这确实是真理。
卓校长说:“我们要教孩子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别人,和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目标是发现乐趣,找到学习的乐趣,参与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
一个孩子爱不爱上学,直接关系到他后面的学习,甚至影响整个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喜欢去上学”。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提倡考100分,先让孩子吃点甜头。因为一年级的知识并不难,一次小测验下来,恨不得大半个班都是100分。所以最初的学习要给孩子一个有激励的心理高位:我是好孩子 ,我学习很厉害,我有能力学好功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乐于到学校。
一年级的知识比较简单,鼓励孩子考100分,是让他及时改正学习中的马虎,书写不认真等小问题,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刚开始不严格要求,后面一旦成了习惯,再一点点的往回扳可就难了。这时候看重100分,并不是唯分数论,从长远来看,孩子要综合评价,各位家长要注意区别。
2.帮助孩子喜欢上自己的老师。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对老师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
小学里的老师,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孩子,即使老师再细心,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如果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冷落,就容易产生情绪影响学习。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细心抓住每一个让孩子“爱上”老师的机会。
书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果果妈妈发现孩子回来时,发型变了——早上扎的马尾变成了漂亮的麻花辫。还没等妈妈问,果果就炫耀的告诉妈妈:“这是班主任老师在课间的时候帮她梳的”。孩子一边描述,还一边说:“我们老师真利落,她一边和男同学玩成语接龙,一眨眼就帮我编好了”。果果妈妈借着这个机会,好好表扬了一下孩子的班主任,说:“原来老师这么厉害啊,妈妈都不会,改天得向老师学习去。看来老师很喜欢我们果果呀,才给你花这么大力气编麻花辫,好多其他同学都没这个机会呢。”果果把妈妈的话听了进去,几天后老师见到果果妈妈,说:“果果这几天明显变得活泼很多,也爱举手发言了。走廊上见到老师也不再低头停下,而是高兴的打招呼了”。妈妈听后乐了,给老师说起来麻花辫的故事。
像果果妈一样,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老师身上的优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关注,珍爱的,孩子会主动因为这份爱而反馈出一个更积极、更努力的自己。
3.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我们想象什么时候孩子不会发言?极大的可能是他不会,或者不确定自己对不对。所以要在课下帮孩子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 尽量帮孩子爱上发言。一旦尝到了来自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孩子沉浸在师生互动的乐趣中,他自然就喜欢上学了。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找到“归属感”。现在学校老师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设立了很多“职位”,比如班长,组长,卫生监督员、绿植养护员,甚至大家喝水、负责关灯都会安排专员负责。老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我们家长不要觉得老师让孩子“干活”,就是吃亏,就心疼。通过这些“活”,孩子们能找到“归属感”,更有责任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喜欢上小学生活。
三、让孩子成为同学中受欢迎的人
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单纯的,面对别人的才能,他们不会凭空生出一些复杂的情绪,而是你确实比我强,我就佩服你。
如何让孩子在入学开始就能在同学中受欢迎,卓校长提到,具备这几个特质的孩子有着明显的优势:有实力、整洁、能挣会抢好协商,会玩。
1.说到有实力,大家应该不难理解。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实力就已经有所体现,这都得益于父母和孩子每天水滴石穿的坚持。
就像《朗读手册》中所说:“所有婴儿出生时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话,数数,读书或写字。但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却是不平等的。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尽力培养他们,还是仅仅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到了一年级,这种实力的体现会随着竞争的引入而更加明显。但是实力没有捷径可寻,现在就得陪孩子量化目标,日复一日的坚持。
2.整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个人形象的整洁,二是书写卷面的整洁。
都说30岁以后的容颜是自己负责的,那么在六七岁的年纪,孩子的外形美丽,还是要父母负责的。帮助孩子尽早养成讲卫生、勤换衣物的习惯,塑造一个有气质整洁的形象,可以让孩子在同学中间有个好人缘。
此外,书写工整、作业整洁的孩子,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老师的表扬,说不定还会因为字迹工整而成为一个“小明星”呢。知道了这些,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大班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练习硬笔书法了。
3.一年级的孩子心智还不太成熟,发生争执是很平常的事。他们会为了几块橡皮,几张贴画,一个帮老师擦黑板的机会,而瞬间忘记前几秒还是好得恨不得帖在一起的朋友。所以那些也挣也抢,但是能够协商解决的孩子更受欢迎。他们面对问题,更愿意提出解决办法,具有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长期下来,很容易结交更多的朋友。
4.会玩并不一定是坏事。
大人们不要看不上孩子间流行的看似无聊的游戏,更不要时不时打扰孩子看似不务正业的忙碌。这些忙活,很可能就是他在同学中被仰视,被推崇的本领。而且爱玩通常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表现。
笔者小时候,就是出了名的“疯Y头”,“孩子王”,每次放学回家,都有几个同学一起玩,具体玩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是那种高兴的意犹未尽的感觉却还印象深刻。那时候“无聊”中建立的友情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家长们可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孩子是不是更受欢迎的类型呢?
受老师的喜爱,同学的欢迎,无疑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更能适应学校生活。作为家长,除了帮孩子建立“受欢迎”的气场,还可以创造一些孩子校园外的玩耍学习的机会。
比如趁周末几个家庭一起来个春游,找机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给孩子们做好吃的饭菜。孩子看在眼里就会慢慢习得,也就学会和朋友相处的技巧。
四、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面对面》中说过一句话:“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给孩子听,不如做给孩子看。与其天天在孩子面前耳提面命,不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
小区里的一个朋友,原来一直全职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在小女儿上小学之后,她没有继续当全职太太,而是选择主动的学习、找工作,不仅考下了会计师证书,还找到一份离家不远的理想工作。她的勤奋努力直接感染带动着两个孩子,孩子们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一个优秀的父母总是更容易教出优秀的孩子,原因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留言互动,说自己生孩子之后一直喜欢读书, 现在小孩七岁了,也会每天读书,上舞台演讲可以做到从容不迫,淡定自如,学习基本不用操心。这就是典型的父母和孩子实现“双赢”的例子。
卓校长在书中说到:“父母和家庭状态是孩子一切行为意识的基础,如果父母不能够给孩子营造出合宜的环境,即使取得成绩但终究不会长久”。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你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什么问题时,一定是你自己也出了问题。父母想要管教好孩子,就先做好自己。
结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前程似锦,也希望他们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能少走一些弯路,快速“上道”。
除了以上这些注意事项,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落实,比如生活习惯、如何和老师沟通,各学科学习有什么特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如果有需要,推荐大家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