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度抑郁并不是完全不好
“不抑郁的人对成功与失败的信念存在偏颇,如果有奖励,他们会争取功劳,奖励可持续很久,他们自以为对每一件事都很在行。但是如果是失败,那都是别人的错,失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很快就会消失。抑郁的人对成功与失败的看法是公正的。”
看来对于个体对得失的分析层面,过于公正不是好事,作为一个不抑郁的人,都是有点看高看好自己的真实水平的。
“有关抑郁的现实主义的辩论一直持续下去,可能是因为轻度抑郁消除了我们自利的偏颇,而强迫我们看清事情。但是一旦抑郁程度加重,就会落入极端的错误,自利的偏颇被自我残害的偏颇所替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严重抑郁时的不正确性与非抑郁时的自利偏颇相比,其代价要高出许多。”
宁愿“骄傲自信”一些,也不要“否定封闭”自己。
二,何为正确的乐观:
“乐观不是对自己高唱快乐思维或空洞的口号,比如“我是个特定人物”、“别人都喜欢我”或“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等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心情良好,但是它们不会助你达成目标;乐观不是在事情不顺利时责怪他人,躲避问题的责任,这只会使问题更糟;乐观不是否认或避免悲伤及气愤,负性情绪是丰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们也是鼓励我们了解或改变不好事情的健康反应。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乐观不是盲目自大和快乐,而是能对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有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敢去接受挑战,拓宽自身可能性的决心毅力和能力。
乐观不是对灾难和人性之恶无动于衷和放任自由,更不是对善良美好无限度的相信和坚持。
“我们不要教孩子戴着眼罩,看不见贫穷、罪行、仇恨、嫉妒和折磨。我们也不要孩子看到被污染的河里都是死掉的鱼而令他们立刻想道“大自然会自己愈合,我不需要担心”。我们也不要年轻人开车经过贫民窟,躲在舒适的小空间内,无法正视四周的困苦与无望而对自己说“事情一定会好转的”。”
三,让孩子获得掌控感是走向乐观的必要道路。
“当孩子因失败而感到无助时,他可能下一次就不再努力去尝试,这就会减少他的控制感,而导致他更少地去探险。所以不要长时间让孩子无助地被绑在车内安全椅或高椅上。长途旅行时,要停下来,将他从车内安全椅中抱出来,并与他玩耍。你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获得正面回馈循环。”
倘若我们仔细思考和回忆,对于孩子我们真的是无意中给让他沉浸在很多“无法掌控”的环境中而不自知。
喂食与进餐时间:婴儿要吃时再喂他,不要照预定的时间表;在生活中要利用各种机会让他去动手操作,拿东西,去超市挑选物品,准备事物,种植蔬菜种子,让他尽早尽多自己吃饭。“父母在提供选择时所受到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限制也正是选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一个清楚的架构内作选择,就是学习如何在世界上的有限选择内,作出最佳决定的开端。”从小给孩子培养选择性的掌控感,这个世界的行动原则充分尊重个体自由,但更是有轨迹限制的。
四,社交与重视
孩子会觉得无助还是掌控,最主要的地方就是很早就要与其他人开始建立交往。要尽量多地减少孩子无助感的体验。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如换尿不湿让孩子站着换,带着他主动解触陌生人,随时吴孩子互动对话,2岁时让孩子体验角色扮演,从小让她自己学着挑自己穿的衣服等等。
五,正面积极的情绪
让孩子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成长,要有条件地进行赞赏,不要过度放大感受自尊的作用,要重视表现自尊,当孩子在自身基础上有证据性的进步或成绩时才进行赞赏。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不仅是来自不可控制的坏事件,它也会从不可控制的好事那里得来。当动物,包括人类,因不相关的事件而得到好处,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不论动物做了什么,食物都会送到眼前;不论孩子是否成功,都会得到称赞,这被称为“成瘾式”习得性无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