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也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这句话是出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说的是,很多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随后的人生只是自己的影子,不断模仿自己,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都是在一天天的重复之前的人生,他们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也陷于年龄的束缚。
生活也许很疲惫,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我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承受失败的痛苦,而且随着时间和精力的减少,我们很自然的就选选择趋于保守的策略,这是人性的原则,无可厚非。相信“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也是我们普罗大众的正常想法,但是真的勇士,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还敢用力跟这种生活say no,他们相信的是生命的无限可能,80岁仍然可以攀登珠峰,00后创业也大把人在。
《奇遇人生》里毛不易说过这样一句话,四十岁还很年轻,倒也不至于考虑这么多,四十岁就是新的二十岁。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误解:习惯拿年龄来自我设限。你和他谈工作,他会说自己年纪大干不了加班的活。你和他谈理想,他告诉你,我活了这么久理想早戒了。你和他谈未来,他会告诉你,我不想折腾按时下班就好。而那些习惯用年龄来为自己开脱的人,可能终有一天也会面临“我现在36岁,啥也不会。
年龄从来都不是衡量年轻的标准,更不是我们逃避生活和工作的理由。有没有曾经某个时刻问过自己,当时年少许下的梦想是否成真了,还是早已不知被丢在何方了。是不是生活改变了我们,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热火。生活里,永远不要做一个老男孩,只会感叹时光易逝,感叹岁月神偷,偷走了我们的激情,然后自顾怜悯。
物理学中有一个神圣的名词——熵,简单来说就是越混乱无序,熵值越大;越是秩序规整,熵值越小。自然界,非生命体都是符合熵增的过程,比如说石头会风化、垃圾会降解,都是在不断与周围环境融合,本质就是无序性在增加,熵值在增大;但是对于我们生命体人来说,在物质上,我们会把吃到的各种成分,如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分门别类的逐一分解安置,这是一个熵减,即反熵增的过程。在精神上,我们会追求把问题从最初的模糊朦胧变成更清楚更清楚一点,比如爱情,读书等等。
对于年龄来说也是,我们信仰年轻,并非指的是年龄,而是年轻的我们永远保持着对这个世界极度的热情和好奇,对一切事情都持有长久的兴趣,不介意打破自己旧有的观念认识,敢于拥抱世界的不确定性,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重塑自己,永葆自己与这个世界不脱轨。
曾经在一篇推文上看到马东老师的一些细节,让我觉得成功都是有理由的。2012年,马东离开上升通道非常明确的央视,加盟爱奇艺,随后创造出了广受90后喜爱的全新综艺节目《奇葩说》,这也是唯一一部让我追逐了五季的综艺节目。离开央视,打造全新节目,这其实就是不封闭自己,永远选择一种新生活,敢于接受新事物。在公司没有独立办公室,200多号员工随时都可以找他谈各种事情,在接受采访时,也可以边玩着王者荣耀边采访,会贴近年轻人,去体验他们正在做什么,玩什么。
我们总是害怕失败,就害怕去尝试,但重要的是在经历多次倒地之后,你是否还能笑着站起来。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年轻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失败,有允许失败的资本。犯错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犯错会让我们更好的成长。但是最怕的就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今年的畅销书《原则》,桥水基金的创始人雷·达里奥曾经说过,我阅人无数,没有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他们也常犯错,缺点也不少,他们成功是因为正视错误与缺点,找到日后避免犯错、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只要这一次的错误可以让我们收获经验,为下一步的成长赋能,它都是值得的。人生很长,我们相信生命有无限可能,但这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我们在不断践行去历练,历练得越多,我们的成长机会也越多。
年龄从来也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拦路虎,它更多像是我们的面容一样,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属性,真正限制住我们的是我们总以为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们的行为,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当我们回归到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我们会忘却年龄,把握每一个当下,最怕的场景就是我们自己连内心的一丝丝渴望都没有了,浑浑噩噩的过一生。
最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时仍旧是年轻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