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作者: 水墨之珍艺术馆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3:08 被阅读101次

    一、对仗的概念。

            什么是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大修辞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对仗源于古诗或古赋中的骈文。骈文起于汉、魏,成形于南北朝。骈文整篇以俪句为主,讲究对偶。其俪句多为四言、六言,世称四六文。所谓对仗,乃指诗之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而言。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二、对仗具有以下两条最基本的特征:

    (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

            这一特征乃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字数都相等,而且出句与对句“对”,所以,一联诗句通常是平仄对称相反。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例如杜甫的《秋兴》之一诗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乃该诗中的颔联。

    (2)语义相对、词性相合

            此为对仗的词性特征,乃对仗的根本特征。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性协调一致(参看下节《对仗中的词性对应》)。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其中,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均为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均为名词;“行”对“入”均为动词;“书案”对“砚池”均为名词。

            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谓之对仗。对仗诗联又叫做对偶句,亦称为对联。春节家家贴的对联,便是从格律诗中析离出来的。古人写对联,那是一定要讲究对仗的,否则难成对联。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三、对仗在诗中的位置

            前面我们说过,通常只要求(八句)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诗: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再如欧阳修《答丁元珍》诗: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以上两首诗之对仗,便是格律诗规则所要求,是为正格。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四、诗词中对仗正格之外的特殊

            但诗人写诗并不囿于上述一格,往往在其它联中亦出现对仗。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律诗中多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但并不是说其它诗联不可对仗。实际上,只要你有这种才分,完全可以使全诗四个诗联都对仗或三个诗联对仗。例如杜甫的《老病》诗,四联全对仗: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药残他日里,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

    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杜甫的《恨别》诗,亦是前三联对仗: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问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乃后三联对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诗中只一联对仗或虽两联对仗而非均在颔联颈联

            有些诗人对对仗并不是那么看中,有的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有的虽两联对仗,但并非均在颔联颈联不可。例如李白的《与贾至舍人》诗,仅颈联一联对仗:

    翦落梧桐枝,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像李白这首只在颈联对仗的诗,被称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又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亦是“蜂腰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虽有两联对仗,但不全在颔联、颈联,而是一对在首联,一对在颈联。有人称此对仗为“偷春格”,本应在颔联的对对仗提前,置于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全诗如次: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再如李白的《送友人》诗,亦为“偷春格”: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绝句中的对仗

            通常,对于绝句不要求对仗,但你有才华用对仗亦可。绝句用对仗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①全诗两联均用对仗

            例如杜甫的《绝句》一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两联全对仗。又如《漫兴》一诗: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②首联用对仗

            如张栻《立春偶成》一诗: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再如夏竦《廷试》诗:

    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又如高蟾《上高侍郎》一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③尾联用对仗:

            例如杜甫的《漫兴》诗: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亦是后一联对仗。

            再如苏轼的《春宵》诗: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其中后一联对仗。

            又如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一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其中亦是后一联对仗。

            除了律诗与绝句中的对仗,长律(排律)亦要求对仗,而且,除了首联和尾联以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五、顺带讲一下“长律”(排律)

            排律指长篇的律诗,又称长律。是律诗的一种,格式不拘泥,但同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

            它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这个名称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刘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并限定韵脚,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六、七言排律极少,但也应掌握

            七言排律是排律的一种,属近体诗范畴。它是由七言律诗扩大而成的,每句七个字,一般在十句以上。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

            在至唐代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十一种诗型中,只有七律和“七言排律”二种因其作例很少,在文学史上也缺乏影响力,因而它们作为独立的诗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如何定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二者之中,“六言绝句”不盛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它的句末没有“休音”(节奏的真空),因而没有节奏的活性化;在这一点上,我想基本上已经是公认的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作为“对偶论”的一环,在解决这个悬案时,需要阐明如下一种事实关系:即中国古典诗歌中“对偶性”的极限化,一方面产生了“七律”这种完美的对偶诗型,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而淘汰了“七排”这种过剩的对偶诗型。

            七言排律,在唐人诗集里是少见或不见的。在以律诗著称的杜甫诗集中也只有数首。主要是由于律诗本身音律严如军律,有其一定的难处,再加以延长其格律,当更为困难。

            七律和排律在文学史上缺乏影响力,而且作例很少,所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如何定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那末,七律的特点是什么?下面简述一下。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加上平,平加上仄。请看:

    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OO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OO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OO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OO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见,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经过同样的变化,也得出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排律知识小结一下:

            排律,是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刘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并限定韵脚,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仗》的基本知识简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o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