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最不喜欢的两门课,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政治。
整天背的是头昏脑涨,却不知所云。
历史课不爱上,是因为里面要记的年代太多,总觉得没什么意义。对书中的历史故事倒是挺感兴趣,每每读来,也别有趣味。政治课嘛,也许是境界不到吧,一直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
课不爱上,书还是要背的。头昏脑涨也罢,不知所云也罢,记下来就是了。那个时候的脑袋瓜,应付考试也绰绰有余了。
读和学是有区别的。硬背的知识,早已蒸发殆尽。
初中毕业的假期里,从叔叔家的柜子里翻出了本书,一本残缺不全的《杨家将》,这本书打开了看小说的大门,一本书愣是被我三天看完了。后来,母亲和邻居闲聊的时候,夸我爱学习,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个厕所都带着书”,殊不知,我带的不是《杨家将》就是《三国演义》之类的。
对小说是痴迷的,看到关键章节,总想早点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又会出现什么情况。金庸先生的小说,尤其让人痴迷。一本本读下来,真是大快朵颐。不过,回过头来,细细一想,除了能跟外人吹嘘读了几遍之外,好像什么也没留下。
看书时候很放松,只管读了,读的那会儿,就如清风拂面,过了之后,了无痕迹。
现在看公众号里的文章,大抵也是这个样子。一篇好文章,写的慷慨激扬,读的是热血沸腾,几天过后,却连个名字也想不起来了。这样读书,一点用处也没有,徒费时间而已。
语文老师教我们,读书要做笔记,喜欢的内容你就抄下来,每天拿来看看,有想法,你就写下来。老师说她的笔记本已经有书桌那么高了。那个时候是高三。
我想,这是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的原因了。
真正的学习,要融会贯通。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人家的,学到脑子里才是你自己的。老师总是这么说。
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时间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的。为了利用起来星星点点的时间,手机成了学习的工具。遇到好的文章,就会收藏起来。点过收藏之后,心里就会有种感觉:“这东西是我的了!”
收藏夹的东西越来越多,大脑却是越来越贫瘠。收藏夹成了你拖延症的避难所。放进去的文章,就像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从此不再相见。
大学时候,偶尔去打篮球。基础不好,打的实在不怎么样。后来我就开始看NBA的比赛,看的多了,就想象着自己在篮球场牛叉的样子,一时信心满满。可是,等再到篮球场的时候,我依然是菜鸟一个。
有这么一个故事,语文书上的,教的道理很简单“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故事是这样的: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看完故事,你也许就想起来了,这篇文章叫《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10000小时理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某个领域潜心10000个小时,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这个理论适用于大多数。所以,遇到问题,死磕到底,想方设法,竭尽全力,终究会柳暗花明。
当了父母的都会有这种感觉,小孩子的话,时不时让我们惊喜一番。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小孩子的话,出了我们思维的轨。
我尝想,我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什么也不去想,没有自己的观点。有思辨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和同学争论的时候,不是喊着“我爸说”、“我妈说”、“书上说”。如是而已。
TED上有一节课是讲学历史的大用,古代帝王学历史是怎么学的呢?“当我们读到最关键处,把书合上,如果你是他,你该怎么办?”以此,磨砺思维。读史是使人明智的,而不只是急于知道后面的故事。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有时候,把书合上,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或许你会收获更多。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家规家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