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讲述了一个很惨痛的教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习惯用直觉思维来分析问题原因,理所当然的认为事情应该按照我预想的那样进行;另一方面,是我对某事物的认知不够,导致没有重视它可能引起的恶劣影响。
为什么会认知不足?
首先我们把自己的时间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专精的学习上,而对其他的领域涉猎很少。
其次,我们的学习是功利性的。有的人会认为学习只是达成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并没有把学习本身看作一个纯粹的目的,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去比较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自己能够获得的收获,一旦努力超过收获,就会选择放弃对于某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往往会让一个人的知识很快变得枯竭。
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我们就会出现认知不足的情况,甚至是元无知,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刺猬与狐狸
当代西方思想家伊赛亚·伯林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刺猬与狐狸》,提出了“刺猬型思想家”与“狐狸型思想家”这一妙喻。说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一直有两种思想家:一类是追求一元论的思想家,他们相信世间存在而且只存在一个绝对真理,并为此不顾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一直上下求索,他们愿意将这个唯一性的真理贯透于万事万物,恰如刺猬一样,凡事都以一招应之:竖起它那满身的刺儿;另一类则是承认多元论的思想家,他们不相信世上真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体察世间万物的复杂微妙,因此宁可自己陷入矛盾,也绝不强求圆融一统的真理,恰如狐狸遇事之灵活花巧、机智多变。
现在,人们把这两种形象代指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人才。
如何学习
传统社会显然是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过去的知识,是固化下来的。我们跟它的关系,有点像人和财富的关系,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不行了,对于信息爆炸化的今天,知识多到了你根本就占有不过来。
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太大。往自己这个容器里装水,当然时装的越多越好。而现在,这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自己身体里装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那学习这件事的本质当然就发生了变化。
那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该怎么学习?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主张:除了专长,你要尽可能多的、碎片化的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一知半解就好,不用系统,不用深入。
知识不是用来占有的,占有一知半解的、不确切的知识干嘛?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不是答案,但它是通向答案的钥匙。
还记得那个笑话么?一对情侣到女孩的闺蜜家做客,男孩说自己是初次登门。结果,进门之后,男孩的手机Wi-Fi居然自动就连上了。你看,有个大案子就要破了吧?Wi-Fi连上了,这本来是个极小的碎片化信息,但是对女主人公来说,这是对一个全新维度的提醒,它作为钥匙,打开了一个隐秘空间的大门。
有趣的是,《知识大迁移》作者庞德斯通对狐狸与刺猬也做了一番调查,他的目的是找到那些能让人更富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知识。首先,他设计了一份包含10个常识性知识问题的问卷,题目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科学、文学、艺术和个人理财等领域。他征集了445份调查问卷,通过这套问卷他了解到了受访者的知识水平,然后再与受访者的收入水平作比较,分析得出知识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一个人对于一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密切相关。相对而言,一个人对于复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水平却不存在那么密切的相关性。换句话说,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深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这个结论和很多人的常识是相悖的。虽然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但是掌握一般知识较多的人,确实收入水平会更高,而且获得升职的可能性也会较大。
和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