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章上》。一般的解释是,人最大的毛病是好为人师。如果有水平,有能力,为人师也不错,问题在这个“好”字上,是喜欢和爱好的意思。这样就成了贬义,自以为水平高于别人,自视甚高,才好对他人评头论足,指点是非。
《四书章句集注》里王勉有个解释很不错,深入了一层:“学问有余,人咨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他认为,好为人师,因为自满自足,实际上影响的是自己的学业进步。这个解释,跳出了直译的窠臼。
2
好为人师,关键在于自视甚高,自以为知。这种自以为是,自以为知,孔子认为也是毛病。
《论语、为政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道德学问应该坦诚相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不知以为知,这才是最大的智慧。
针对社会上人汲汲以求功名的浮躁,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人有所可为事业的德行,就不担忧没有位置;不应该担忧世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道德,而是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君子藏器於身,待机而动。时机未到,自己才能不为世人所知,也不恼怒偏激而愤世嫉俗。在《论语》第一篇里就开首三句话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对于给别人提建议,孔子的弟子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有几种解释。第一是如果对服务的君主多次进谏都不听,还不知趣闭嘴,就会自取其辱;如果好为人师,好给朋友提建议,也会让朋友关系疏远。
第二种解释则是,服务的君主多,换来换去,会让人认为没有恒心,是投机分子,会自取其辱;交往朋友过多,则一定会让真心对你好的朋友疏远。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
4
如何为人师呢?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以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如果学生不主动来问,没有学习的欲望,则不去指教。
在《易经、蒙卦》里也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凟则不告。”只有童蒙小子,有求于我,我才可以教他启蒙。迁就不诚意求学的小子,就是亵渎教育和教学者。
蒙以养正,可启蒙则启蒙,不可发则置之,养其本质,待其滋生自胜。
人师,就是启蒙者,就是点燃每个人心中德性火把的先觉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