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个比喻很适合用在朱湘身上。年少的他就失去了父母,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性格上肯定会与平常人不一样的,反正是他的这份不同,导致了日后的悲剧。
如果他能有一个正常的童年,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民国那个时候,还是存在很多封建思想。而给子女定娃娃亲就是一种,被娃娃亲给耽误的人不在少数。张幼仪是一个例子,朱安是一个例子。她们没有错,只是对方并不爱她们。
而朱湘开始的时候,也是不能接受刘霓君的。如果他们的故事到此为止,其实也算是另一种圆满。不至于到最后悲剧的发生,但那是他们的故事,我们不能评论太多,计较太多。
那时朱湘就是不能接受包办婚姻,对这件事是厌恶的,而且拒绝的态度坚硬。我想被拒绝的刘霓君是伤心的,可当时伤心的刘霓君也不能改变朱湘的做法。朱湘不能接受包办婚姻,在当时也是正常的表现。朱湘也许想过拒绝之后,他和刘霓君应该不会有交集了。
可故事的发展,并不是由我们个人来决定的。朱湘因在学校的表现不佳,而被学校开除了。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样朱湘就失去了留美的机会,而去到上海。在上海,他再次和刘霓君有交集。而这交集,算得上是以后悲剧的伏笔。
刘霓君可能没有想到还会再见到朱湘。而在朱湘相与刘霓君相处的过程中,朱湘慢慢改变了对刘霓君的看法,而决定娶刘霓君。而对了刘霓君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在刘霓君心里是对朱湘有爱慕之心的,不然之前怎么会难过?
虽然最后他们的结局算是以悲剧收场,可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还是有甜蜜的部分。他们的新婚就是甜蜜的,一家三口的日子也是温馨不已的。接着是朱湘重回清华,还得到公费留学的机会。
这时候虽然有分离,但朱湘一封又一封的书信,无疑证明着他们是幸福的。而这样的幸福没有持续到最后。朱湘提前回国了,但此时的他是有工作的。而薪水也不少,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可朱湘把这份工作辞了,还是因为他性格的原因。
此后,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之前那么容易了。要留你进去做许多活,来补贴家用。可朱湘并不觉得自己有错,执意不为五斗米折腰。当然不是在官场上,而是在工作上。可他不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钱还是很重要的。至少你的温饱是靠钱来解决的。
可能他只适合做一个诗人,坚持着内心所追求的圣洁。而不是要被钱所累,所烦。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可他要知道他是一家之主,是一个家的顶梁柱。一个家是需要靠他来支撑的,可他做不到。
这就苦了刘霓君,所以有刘霓君开始对他不再有期待。他们开始有矛盾,最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这时候,朱湘想的不是改变,而是去跳江。这样就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故事。
如果他们没有再次交集,或许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那朱湘不会去跳江,而刘霓君最后不会去出家落发为尼。在这场感情里他们都输了,他们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爱情不是靠爱就可以走到最后的,是需要牛奶和面包的。如果没有,那结局不会是美好的。不需要有很多的钱,但至少不能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靠什么过日子?那怎么会有岁月静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