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逍遥游武侠江湖散文
老子|第17章 谓我自然

老子|第17章 谓我自然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21:12 被阅读0次

    【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何当好一个领导人?或者说当领导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者说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如何领导一个单位?老子描绘了四种状态。

    最好的结果,是国君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而百姓仅仅知道有这么个国君。国君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老百姓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君而已。但前提是得通过无为之治,把国家治理好,而不用讨好百姓,或者不能让百姓受罪。按照老子的这一理论,治理一个大的单位(企业)也应当是这样。在这样的大单位或企业里,普通员工很难见到领导,但是,如果领导能把单位或企业治理得很好,员工生活幸福,甚至不知道领导是谁,就是最好的状态。庄子学派是不不屑于当国君的,如果“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但是,这种理想的状态大概是很难实现的。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只能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毕竟,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仅仅依靠百姓的自觉,或者放任而为,是很难有理想的效果的。

    次一等的,是百姓知道他、亲近他、赞誉他。有些当国君或领导的,确实能够为民办实事。传说中的大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就曾经“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从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治理国家,是为了内让百姓生活幸福,外不受敌人侵犯。如果仅仅讲求无为而治,一旦内忧外患发生时,却必然使国家遭到覆灭,百姓遭殃。虽然道家强调“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但是,一旦采取措施,就是一种“有为”的行为。

    再次一等的,是百姓害怕、畏惧这样的国君或领导。历史上所谓的“暴君”,大概就是这样的。传说殷纣王用炮烙之刑对待他的大臣和百姓,最终被商汤率领百姓推翻。司马迁在作《史记》时,采用了历史传说,说:“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史记·殷本纪》)秦始皇滥用民力,内修阿房宫和始皇陵,外修长城,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苦难,至二世胡亥时,终于激起民变,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

    最下等的,是百姓蔑视他甚至侮辱他。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曾发布通知,要求公司总部、省、市、县各级机构全体员工,学习、熟读、并背诵集团公司董事长“金句集锦”,还要求总公司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级机构一把手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头讲金句、用金句,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背诵打卡等多种方式,确保全体内勤人员将金句内容牢记于心、付诸于行,甚至要求完成全员闭卷通关及考试,并对考试成绩进行汇总,纸质试卷需妥善保管,以备检查。这种行为,终为众人笑。

    所以,老子总结说,缺乏诚信的统治者,也就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

    老子在第18章说,因为大道被废弃了,所以才提倡仁义;由于智谋的产生,才出现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不和睦,才知道谁才讲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看出谁是忠臣。按照老子的这番理论,国君要讲诚信,是因为现在很多国君不讲诚信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由于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然会出现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道不存仁义废,就会出现仁义;有智谋,就会有虚伪;六和不和,就会有孝慈;国家有大治,也必有昏乱,就会有忠臣。在这里,老子终于从正面提出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治国,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儒家是最讲诚信的,包括个人修养和为政治国。仁、义、礼、智、信,又称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出的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并扩展到为政等各方面。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治理天下的最佳状态,就是好的国君、领导者,仿佛远在天边,百姓都很少听到他的说教。所以,如果天下大治,万事顺意,百姓都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但作为和谐社会来说,君、民能亲之、誉之,应该是一种更加理想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17章 谓我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pf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