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醒来,忽想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两句话。细想,觉得这两句话其实只是一些读书人一种自欺欺人的鬼话,古人之读书做学问者有几个不是为入仕作准备的,而诚心以读书为乐,马放南山或闲云野鹤,也大多是失意之后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其实,人之读书即为入仕,因为任何人也脱离不了社会,脱离不了社会就脱离不了政治,那么脱离社会不问政治的读书又有何用呢?
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有关心社会、关注政治的传统。读书求学问者莫大于孔孟,孔孟求学与教育弟子皆为济世,又如“唐宋八大家"之"韩柳”、"三苏",以及后来的文人学者范仲淹、陆游、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再到近代的严复、林纾、王国维,现代的鲁迅、巴金、郭沫若等,哪一个不是对社会、对政治高度关切的,他们的学术文章形成了中国读书人特有的“家国天下”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
求“道”是古代读书人“家国天下”传统的核心,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理学家朱熹为之作注曰:“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历代文人士大夫,就是在求“道”的路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独有的“道统”。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习总书记所言,正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弘道”和“弘毅”品格期待的重新表述。
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弘道”的关键,是真正把做人、做事与读书做学问统一起来,这便是“知行合一”的要求。明代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他认为致良知便是行,但若已经有了“知”,而并未体现在实际行为上,并未体现在事功上,那这“知”依然并非真知,学问也并非真学问。
身处当今社会,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大好时机,读书致用求真知,学以致用正当时。愿所有学子都能勤奋读书,愿所有学成者都能为国家所用,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各得其所、学以致用的读书人。
做个学以致用的读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