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件事物我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实践理性批判》
一、小浪语
因为他没有生活,也没有事件。他在柯尼斯堡闲静偏僻的小路上,度过了机械地定规的差不多是抽象的独身生活。…这个人外面的生活,和他那破坏的、粉碎世界的思想,是奇妙的对照!——海涅
每当看到他出门散步时,周围的居民就会知道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
他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给哲学界带来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有人说他是桥梁,有人说他是西方哲学的蓄水池。
马克思评价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叫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
笔者作为一名哲学的门外汉,康德的大名却也早已如雷贯耳,其三大批判也被称作读哲学必须要跨越的“三座大山”。但对于康德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一直十分疑惑。以下,笔者就讲述一下这些原因,并对《实践理性批判》 中关于自由的观点做些梳理。
二、理性之光
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欧洲开启了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后人称之为启蒙运动。
“启蒙”在法语中原意是“光明”,当时思想家呼吁:“人们一直处在黑暗之中,应用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
一大批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闪耀而出,他们坚信理性的力量,批判专制、宗教和特权,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而康德也是其中之一,在启蒙运动晚期,面对理性过度的崇拜、自由概念的曲解、宗教争论等一系列问题,康德写出了三大批判。
它们分别回答了以下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我能够知道什么?
《实践理性批判》:我应当做什么?
《判断力批判》:我可以希望什么?
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念腾出地盘。——《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把世界一分为二:本体界与现象界。告诉我们人的理性只能认识现象界的事物,而不能认识物自体。
物自体是指超感性对象,诸如上帝、灵魂、自由等等,因为我们不能接收到任何有关与它们的感性材料,所以我们只能思维它们,但不能认识,不能获得任何关于它们的知识,我们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理念。
通过第一批判,康德告诉我们理性并非全能,进而给狂妄的理性限制了范围、罩上了一个铁的囚笼,遏制了理性的过度崇拜。
同时,由于上帝也属于超感性对象,那是人类的理性不能认识的领域,所以一切有关与上帝的知识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进而结束了自然神论。
三、自律之基
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根据,而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实践理性批判》
通过第二批判的论证,康德得出结论:理性必须为自己立法,意志可以按照两种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一是主观准则,二是客观法则。
康德认为出自道德义务准则的行动才是道德自律,而出自其他非道德义务准则的行动都是他律。
而自由和道德自律的关系,就像是皮和毛的关系。
正因为我们发现,古往今来,历史上从来不乏舍生取义之士,不乏道德自律之人,所以我们才能够认识到超脱出自然因果,超脱出自然动物性的某种存在——那便是自由。
而也正是因为存在自由,所以我们方能实现道德自律。
最终,康德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生活践行着他的道德哲学。在柯尼斯堡闲静偏僻的小路上,走完了他八十年的生活。
从出生道安葬他都未踏出过柯尼斯堡一步,但是他却比任何一个人都要自由,因为他的身体与心灵都已实现了自我主宰。
马克思称赞道:“康德是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在笔者看来,康德无疑也是一个行动上的伟人。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康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