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里我用的是母亲,不是妈妈。代表着内心有距离的感受。
最近,公公婆婆回山东老家了,我母亲过来协助我照顾老二。
考上大学、工作以来,我其实就很少和母亲一起生活,仅有的几次经历,都夹杂着各种不愉快。
或许真的就是亲妈吧,她习惯性要求、唠叨,习惯性觉得我做的不好,她经常并不会考虑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因为自己有了一点点心理学自我成长的能力,故而这次和母亲相处,我的觉察和反思感受特别强烈。
也对自己的性格形成环境有了更加直接深刻的理解。
母亲是一个小商人,是一个和农民打交道的商人,很勤劳,但是对各种关系充满了各种评判。内在经常透露出对周遭的各种不满以及批评性的言语。内心的宽容度不高。这或许给我的童年注入了底色。母亲有四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面临爱给的不够。尤其是排行老二的我,自小就得很努力还不一定能获得父母的爱。
我经常会觉得母亲很偏心,经常都是直接牺牲我而成全弟弟或是哥哥。但我知道,她已经做到她认为的最好。作为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人,养育这么多个孩子,实属不易。
最近因为弟弟买房子的事情,母亲对我提出,我要筹数万给其帮忙。我当场拒绝,首先目前二胎才刚刚恢复工作的我,实在捉襟见肘,其二,弟弟这几年都没把我当姐姐,不但不交流,甚至招呼都不打,让我着实很心寒。对于这样让我不舒服的人,我实在提不起动力想办法帮忙。
对于我这样的想法,母亲给予了强烈的指责,甚至提出,不管弟弟对你如何,你是姐姐,得有姐姐的样子,而且买房子这事情不是在帮弟弟,是在帮父母,父母养你那么多年不容易,现在有能力得报答……
一下子就把我架到了道德成面,一下子就把她惯用的指着激发愧疚感的做法搬了出来。
这样的情景,让我突然想到心理学应用非常广的一句话,“万病不离未分化”,接着,我脑子中条件反射,我以后一定不要让我的孩子动辄就承受这么大的愧疚感。
我弟弟买房子的问题,在我看来是独立成长的标志,可是父母目前认为那是他们一起的事情,于我这个女儿,也必须参与其中。我接受母亲有这样的认识,接纳但不认同。那是她世界的一部分。
只是对于他们动辄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愧疚,实在不舒服。这也是自己过去对外相处关系的习惯模式。其逻辑就在于,你是错的,你是羞耻的,你得要改变,否则你就不该,不对,甚至是有罪的。
中午读周梵的《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来爱你》书中有一段关于愧疚感的,让我为之一振。
在中国,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伴侣之间或者其他关系的人,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修辞会让对方反省自己,进而让对方变好,有点像是“激将法”。事实上,这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我们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去破除原来旧有的习性,而愧疚感是能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越去评判和谴责他人,事实上就越剥夺对方改变的力量。
尼采说,当你不再感到自我羞愧,你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当你想让一个人变得更好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让他有愧疚感,这个人包括你自己。
读到这里,我顿时阔然开朗,原来不是只有我的母亲是这样。中国很多父母都是这样。
当然,这些话我肯定无法对我母亲说出口,但是我自己也作为母亲,在我的育儿中,我告诉自己,慢慢的要拿掉自己在与孩子相处当中,让孩子产生愧疚感的部分。
首先,辨识自己内在的愧疚感,看见、接纳,才有可能实现转化。
在很多心灵类学问都用到了能量层级的说法,愧疚感基本上都是最低等级的。若要让自己或是他人的人生创造丰盈的能量流动,肯定得少一点愧疚,多一些主动的爱。
体会来自母亲带来的愧疚感真正能给出接纳的人,内心必定是强大和自由的。生命中有很多悖论,当你不害怕失去时你才能真正得到;当你不害怕失败时,你才能可以真正成功;当你可以接纳自己的阴影,你才能正在正在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