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陀传》:一生是一场修行

《佛陀传》:一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 清風_V | 来源:发表于2022-11-02 08:53 被阅读0次

佛陀这个名字最早是一群孩子取的。

‘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应该叫‘佛陀’了。我们就称你为‘佛陀’。

佛即醒觉者、觉悟者,只要修行醒觉之道,每个人都有成为佛的潜质。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

佛陀开悟后,最开始讲的就是醒觉之道,教导孩子们要专注生活,时刻体察感受生活。

将我们的身和心都投入到此时此刻,专念的生活,全面的经验生命,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在活着。

修习专注的生活,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深的了解身边的一切。

为什么需要有了解,因为了解才会有爱,没有了解,就不会对别人有宽容之心,就不会爱护他人。

依觉悟之道,没有了解便不可能有爱。爱就是了解。你不了解便不能去爱。

彼此不了解的夫妇,是不会相爱的;

不了解的兄弟姐妹也不会互相爱护;

父母子女没有彼此了解,也很难互爱。

假使你想你所爱的人快乐,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 当你了解他们,你便可以帮助他们舒解苦恼和达成愿望。这才是真爱。

之所以要专注的生活,还因为生命只在当下的时刻。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回到此刻,才是活在觉醒之中,才可以找回真我。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

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有“我”、有常、有分别个体。

当认识到缘起性空的时候,便不再有痛苦,不再有执著。

缘起说指的是,万物的生和灭都是因缘。万物因缘生,万物因缘灭。

一切的生灭都是各种元素的缘聚、缘散。

“空”不是不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自性。意思是没有独立个别的自性和个体。

万物之中,无一物是独立存在的,所有物都是有联系的。

十八界之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切万法皆无恒常,一切法皆空。

一法生,万法生;一法灭,万法灭。一切法都是互依而存,没有一法可以不依赖其他法而独立存在。

所有法都符合相入、相即的原理,即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是彼,彼是此。

佛陀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一个瓷碗的存在,离不开泥土、水、火、空气、陶匠。

没有水,就不能把泥土塑形成碗;没有火,就不能把泥碗烧制成瓷碗;没有空气,火就会无法燃烧;没有陶匠,自然也不会制作出瓷碗。

看似碗好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可如果拿走以上元素,碗也不会存在。

除了万物无常,人、生死同样是无常,同样是空无自性。

人正是有独立个体的“我”的妄见,才会有痛苦。

这里的独立个体,和平常所指的独立个体不太一样,书里的独立个体是指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需要依赖其他元素,就可以存在。

而平时所说的独立个体,更多是指与人这个整体的对比。

无常,无我才是真性。

正是由于无常、无我,事物、人才会有成长与发展。

假如是恒常、有我,那,种子便不会发芽,云不会变成雨水,孩子便不会长大。

世间万物一直都是处于相互转化和变化之中。

佛理中的生、死皆空,可谓是最智慧和豁达的生死观了。

人,不要逃避生死,也没人能脱离生死,通过体悟生死的空性,可以超越生死。

在人的思想观念里,生就是存在,死就是不存在,而实际上是既不存在存在,也不存在不存在。

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植物,种子并没有消失,也并没有死,而是转化成了植物。

人之所以害怕死这种转化的状态,是因为人还跳不出这种意念。

一切法都无生无死。

生与死都只是心识意念,一切法都非空非满、非成非坏、非垢非净、非增非减、非来非去、非一非多,这所有都只是意念。

观照万法的空性,我们才可以超越所有分别的意念,而体证万物的真性。

看到、听到佛理不代表就能像佛陀那样能体悟,不然随便一个人多看点佛经都马上涅槃了,关键的还是要潜心修行。

佛陀对他的弟子讲了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能增长定力,定力能启发智慧,智慧又能令人更深的持戒,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的修行,终会开悟。

每个想获得解脱之道的人,都可以参考这个修行的过程。

很多人往往都是卡在第一项持戒就进行不下去了,其实对于非僧人的持戒并不是很多很严,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接受的(真心想开悟的话)。

虽然很多人不太想持戒,感觉会不太自由,但其实在生活中已经在默默的接受持戒了,法律的约束就已经是戒律了。

约束只要得当,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反而正是因为戒律才有自由。

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的约束,那就可能要受牢狱之灾,这才是真的失去了自由。

佛陀对他的在家弟子的几条戒律就不是很严,完全在常人的接受范围内。

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条: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

第三戒是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

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歪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

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无论最终的修行能不能开悟,我觉得这几条戒律挺好的,我个人是能够接受也愿意接受的。

此文推送起,我会在以后的生活里践行这几条戒律。

对于广大的男同胞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第三戒,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才子都是因迷恋女色,而毁了自身前程。

现代社会由于如此发达的社交媒体,这样的事件更是容易层出不穷,望珍重。

佛陀有这样一段忠告:

年纪比你们大的女人,要待她们如姐如母,年纪比你们小的女子,要待她们如妹妹或女儿。

不要让对女色的吸引成为你们修行上的障碍。

如有需要的话,在定功未够深厚之前,尽量减少与女性接触。与她们在一起时,只要说有关研习大道的话题。

持戒之外,还有一样对于修行很有帮助,那就是过少欲简朴的生活。

佛陀的比丘们都是过着三衣一钵、每日乞食的生活,但他们却都是那样的平和、愉悦和安宁。

一个人拥有的物欲越少,牵挂就越少,就越容易快乐。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度化众生,帮助别人。

只有心中的牵挂少,身心一身轻,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别人。

不用刻意的去追求觉悟,只要坚持精进努力修行,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人,没有分别心的去接受贫富、美丑、善恶,就已经走在了觉悟的生活道路上。

佛法无边,佛经的教理只是追求真理的工具,不能只拿着工具,却忽略了真理。

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

佛理最重要的是活学活用,实践于生活之中。

相关文章

  • 《佛陀传》:一生是一场修行

    佛陀这个名字最早是一群孩子取的。 ‘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应该叫‘佛陀’了。我们就...

  • 觉醒

    2019.2.9彩绘曼陀罗崔铁艳第41幅 最近在看《佛陀传》,佛陀为求得解脱之法,离家修行,遭遇许多后,在...

  • 2019-4-20至21观功念恩

    1.那么修行的路径是谁指示的呢?佛陀,佛陀明了修行的路,为我们宣说怎么修行;祖师、菩萨解释佛陀的教诫,让我们更明了...

  • 日记

    今天看了佛陀传,讲到很多婆罗门和各教团的信徒聚集,每个教派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最为正确,佛陀说一个修行的人,应该抱着谦...

  • 日记

    今天看了佛陀传,讲到佛陀教导比丘和比丘尼们,要细心研读、观察实修以及亲身体证,以能继续世代传承。生活于大道和修行大...

  • 修行

    修行 文/六尺巷里 有人说修行是得 佛陀说她是失去 一次次失去愤怒 丢失了凡夫无知 有人说修行是得 佛陀说她是失去...

  • 什么是放下

    有人问佛陀:“通过修行,最终得到了什么?” 佛陀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再问:“那您还修行做什么呢?” 佛陀微笑...

  • 终日

    《佛陀传》,一行禅师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佛陀的一生。让伟大的佛陀从两千六百年前,步入了我的生活! 这...

  • 佛陀传 上篇|1、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1、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翠竹影下,年轻的比丘缚悉底跏趺而坐,全神专注于呼吸,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

  • 日记

    今天看了佛陀传,讲到大王问世尊究竟是什么修行的果实能令千万的人出家修道以期得证,佛陀说修习行禅坐禅,在生活中的言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传》:一生是一场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gs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