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这个名字最早是一群孩子取的。
‘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应该叫‘佛陀’了。我们就称你为‘佛陀’。
佛即醒觉者、觉悟者,只要修行醒觉之道,每个人都有成为佛的潜质。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
佛陀开悟后,最开始讲的就是醒觉之道,教导孩子们要专注生活,时刻体察感受生活。
将我们的身和心都投入到此时此刻,专念的生活,全面的经验生命,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在活着。
修习专注的生活,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深的了解身边的一切。
为什么需要有了解,因为了解才会有爱,没有了解,就不会对别人有宽容之心,就不会爱护他人。
依觉悟之道,没有了解便不可能有爱。爱就是了解。你不了解便不能去爱。
彼此不了解的夫妇,是不会相爱的;
不了解的兄弟姐妹也不会互相爱护;
父母子女没有彼此了解,也很难互爱。
假使你想你所爱的人快乐,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 当你了解他们,你便可以帮助他们舒解苦恼和达成愿望。这才是真爱。
之所以要专注的生活,还因为生命只在当下的时刻。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回到此刻,才是活在觉醒之中,才可以找回真我。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
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有“我”、有常、有分别个体。
当认识到缘起性空的时候,便不再有痛苦,不再有执著。
缘起说指的是,万物的生和灭都是因缘。万物因缘生,万物因缘灭。
一切的生灭都是各种元素的缘聚、缘散。
“空”不是不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自性。意思是没有独立个别的自性和个体。
万物之中,无一物是独立存在的,所有物都是有联系的。
十八界之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切万法皆无恒常,一切法皆空。
一法生,万法生;一法灭,万法灭。一切法都是互依而存,没有一法可以不依赖其他法而独立存在。
所有法都符合相入、相即的原理,即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是彼,彼是此。
佛陀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一个瓷碗的存在,离不开泥土、水、火、空气、陶匠。
没有水,就不能把泥土塑形成碗;没有火,就不能把泥碗烧制成瓷碗;没有空气,火就会无法燃烧;没有陶匠,自然也不会制作出瓷碗。
看似碗好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可如果拿走以上元素,碗也不会存在。
除了万物无常,人、生死同样是无常,同样是空无自性。
人正是有独立个体的“我”的妄见,才会有痛苦。
这里的独立个体,和平常所指的独立个体不太一样,书里的独立个体是指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需要依赖其他元素,就可以存在。
而平时所说的独立个体,更多是指与人这个整体的对比。
无常,无我才是真性。
正是由于无常、无我,事物、人才会有成长与发展。
假如是恒常、有我,那,种子便不会发芽,云不会变成雨水,孩子便不会长大。
世间万物一直都是处于相互转化和变化之中。
佛理中的生、死皆空,可谓是最智慧和豁达的生死观了。
人,不要逃避生死,也没人能脱离生死,通过体悟生死的空性,可以超越生死。
在人的思想观念里,生就是存在,死就是不存在,而实际上是既不存在存在,也不存在不存在。
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植物,种子并没有消失,也并没有死,而是转化成了植物。
人之所以害怕死这种转化的状态,是因为人还跳不出这种意念。
一切法都无生无死。
生与死都只是心识意念,一切法都非空非满、非成非坏、非垢非净、非增非减、非来非去、非一非多,这所有都只是意念。
观照万法的空性,我们才可以超越所有分别的意念,而体证万物的真性。
看到、听到佛理不代表就能像佛陀那样能体悟,不然随便一个人多看点佛经都马上涅槃了,关键的还是要潜心修行。
佛陀对他的弟子讲了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能增长定力,定力能启发智慧,智慧又能令人更深的持戒,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的修行,终会开悟。
每个想获得解脱之道的人,都可以参考这个修行的过程。
很多人往往都是卡在第一项持戒就进行不下去了,其实对于非僧人的持戒并不是很多很严,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接受的(真心想开悟的话)。
虽然很多人不太想持戒,感觉会不太自由,但其实在生活中已经在默默的接受持戒了,法律的约束就已经是戒律了。
约束只要得当,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反而正是因为戒律才有自由。
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的约束,那就可能要受牢狱之灾,这才是真的失去了自由。
佛陀对他的在家弟子的几条戒律就不是很严,完全在常人的接受范围内。
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条: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
第三戒是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
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歪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
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无论最终的修行能不能开悟,我觉得这几条戒律挺好的,我个人是能够接受也愿意接受的。
此文推送起,我会在以后的生活里践行这几条戒律。
对于广大的男同胞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第三戒,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才子都是因迷恋女色,而毁了自身前程。
现代社会由于如此发达的社交媒体,这样的事件更是容易层出不穷,望珍重。
佛陀有这样一段忠告:
年纪比你们大的女人,要待她们如姐如母,年纪比你们小的女子,要待她们如妹妹或女儿。
不要让对女色的吸引成为你们修行上的障碍。
如有需要的话,在定功未够深厚之前,尽量减少与女性接触。与她们在一起时,只要说有关研习大道的话题。
持戒之外,还有一样对于修行很有帮助,那就是过少欲简朴的生活。
佛陀的比丘们都是过着三衣一钵、每日乞食的生活,但他们却都是那样的平和、愉悦和安宁。
一个人拥有的物欲越少,牵挂就越少,就越容易快乐。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度化众生,帮助别人。
只有心中的牵挂少,身心一身轻,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别人。
不用刻意的去追求觉悟,只要坚持精进努力修行,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人,没有分别心的去接受贫富、美丑、善恶,就已经走在了觉悟的生活道路上。
佛法无边,佛经的教理只是追求真理的工具,不能只拿着工具,却忽略了真理。
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
佛理最重要的是活学活用,实践于生活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