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好久没有码字了,不是因为今年既要当校长又要上四年级的数学、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忙不过来,其实我当数学老师的体验比当校长爽翻了,因为当数学老师每天可以有很多的时间面对学生,天天看到的是“真皮”(一张张鲜活纯真的笑脸),无需面对“假皮”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当然,之前码的字多数是鸡汤文,码多了读者捞不到半块“肉”,也会觉得腻烦,多数情况下读者是不会考究你的“鸡汤”是用多少种补品外加母鸡、母鸭炖个七七四十九天熬制而成的精华,读者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鸡汤里有没有鸡肉,否则一指禅划过,懒得看。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换一种口味,直接上一份“干锅”,一眼就能看出有没有“干货”。
老师这款产品,学生体验如何?可能有人说:“你把老师比作一款产品合适吗?老师是产品吗?”我的回答:当然不合适,老师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灵魂,与产品当然不可同比。”但是,我今天要讨论的是老师有时候需要用设计思维来考量自己和自己的教学以及自己的课堂。换句话说就是你或你讲的课、你的课堂,学生看了、听了,最后体验如何?是感觉到痛苦或生不如死?还是快乐,还是在有玩有笑中习得了知识与技能。这就好比手机制造商设计一款手机,如果你作为用户拿到这款手机,首先被这款手机的外观、材质、手感、颜色深深的吸引了,接着你才有想试用的冲动,在试用的过程中感觉到功能、按键、音色、像素、存储、运行速度等等让你觉得很愉悦、很爽,那你才会掏钱换掉旧手机。同样,教师也是如此,也需要引入产品设计思维。如果把教师比作一款产品,那么学生就是用户,学生这个用户爽不爽关键就得看教师这款产品设计得如何?每个教师都是自己产品的设计者,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这款产品一进教室就启动教材复读机的模式,照本宣科,而且学生还无法强行关闭,一直让你像唐僧面对悟空说一堆“砸到花花草草什么的”,悟空倒是抡起金箍棒一棒将唐僧打死,学生敢吗?他还不是只得忍着,顶多憋个尿急熬到下课放了而已,还能怎样?
那你说了这么多,你说的用设计思维来当老师是什么情况?举个比较肤浅应用的栗子,最近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价与总价时,教材上是出示了一个商店里有许多商品,然后告诉单价是多少?要求几个的总价?如果按照这个上下来,无感觉、无兴趣、体验感也很差。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我改行不做老师了,我做个书店老板,卖书”,我跑到班级图书角,把相同的书放在一起,然后广而告之的推销起我的书来,同学们也走过来围观,老师这本书这么好,多少钱一本啊!我说看扉页,上面有价格,你自己记下来,其他同学也说想要同样的这本书,我说统计一下有几个同学要这本书,也记下来。好了,学校只有这一本,其他的要去当当网上买,那么要准备多少钱呢?问题抛出?学生解决,“多少钱一本”这不就是单价吗?“几个学生想要”这不是数量吗?“要准备多少钱才能买到这些书”,这不是总价吗?搞定、师傅收工喝茶,你们弄出结果告诉我就行了。
啰嗦了半天,我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我课堂上的体验如何?他们是热情高涨的,是积极思考和乐于参与的,是在一种角色扮演或游戏化的过程中就把数学关于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的问题给掌握了。这就是我要重点考量的,如果老师设计的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根本没有体验的机会或体验不到快乐,那么怎么能谈他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呢?即便是也习得了知识或技能,那让他每天感觉上课就像上坟一样又有什么意思呢?
因此,教师无论是自己的形象、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都要有一种产品设计的意识,要关注学生用户的体验。根据学生用户的体验不断改进教师自己这款产品,才能让自己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让学生喜欢、才会让自己获得教书的幸福感。
总之,我是越发享受这种上课的过程了,我有给学生上课的冲动,学生有盼我上课的愿望,彼此喜欢,甚好!
老师这款产品,学生体验如何?后话:不知道今天晚上这盘“干锅”,你读了以后,体验如何?留言告诉我,我好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