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大儒》读书感悟(一)读书人要做个谦谦君子
《中国最后的大儒》,这本书是在巴州图书馆借的。已经借了五天了,还没读完,刚好用来“日更”。借阅时间是一个月。时间给的足够长,记得以前的借阅时间是两周,现在增长了一倍。这可以理解为人们太忙了,业余时间少了,所以多给点时间;也可以理解成,图书馆鼓励读者深度阅读,不必急着读完,所以给足时间。
我之所以借这本书,是因为有一个疑问,听课时老师解读的“横渠四言”我没有真正明白。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说张载是“大儒”,且是真正的“大儒”?我想知道何谓“大儒”,为什么“儒学”精神是当下社会主流精神的主色调?因为这些疑问,我去图书馆找书,找答案。我习惯了,从文字间寻找确定的说法。我相信精神与精神的对答,这是学校教给我的,我把这个变成了生存技能。虽然工作之后我明白了现实与书上所言相距甚远,但这个“恶习”一时也改不了了。
先整体介绍一下这本书。本书通过浅析宋、明、清三代最兴旺最活跃的心学、关学两大哲学体系,旨在探讨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精髓,对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未来走向做一次梳理。
全书三章。第一章心学,讲王阳明。第二章关学,讲张载。第三章后世之学,讲几个隐在乡野的寂寂无名者。
第一章第一节,活水源头。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明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要成为普通人的“话语权”,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源头,其次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儒学在孔孟时代推崇“仁义”内涵。儒学道统被韩愈提出后,在北宋方引发全社会关注。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以“道统”为契机,将儒学发展为“新儒学”。朱熹进而将其提炼成“理学”。南宋陆九渊另辟视角,重追儒学根脉,创“心学”。王阳明将心学构筑成庞大的体系。
大儒的思想归根结底,源头活水还是儒学。一个字“儒”。
网友评论